以“健康韧性”为底色,全域、全链条赋能区域能级跃升,佛山市三水区开启深度融入环两江先行区战略的关键落子!
7月17日,三水区高规格召开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佛山市三水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动方案(2025—2027年)》,锚定未来三年的改革航向,明确六大改革行动,制定23条具体措施,提出18项硬核指标,吹响改革冲锋号,力争到2027年,实现九成患者在三水住院看病、近半患者在基层诊疗的目标。
《佛山市三水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现场启动“名院强基层”行动,签约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医产融合项目、医养融合项目,揭牌十大名医工作室,将医疗资源转化为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核心动能,空间上实现医疗资源沿江布局成为发展轴带的“稳定器”,产业上以医产融合培育健康经济新增长极,制度上探路资源下沉与城乡融合改革破解二元结构。
十大名医工作室揭牌。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三水区委书记李军表示,三水作为环两江先行区的起点和北向战略的主阵地,必须敢于争先。他要求三水要以系统集成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衡量改革,狠抓三个关键确保改革有序有效。
重构“区强镇活村稳”健康网
三水医改的根基,在于编织一张层次分明、能力匹配的服务网络。其核心是打造“1+3+3+7”医疗服务体系,如同为区域健康构筑坚固骨骼:“强头”筑高峰,“健臂”固支撑,“壮腰”强镇域,“稳足”夯网底。
“强头”筑高峰,作为环两江先行区的高水平三甲医院,珠江医院三水医院被赋予核心引擎使命。根据改革要求,珠江医院三水医院聚焦高精尖专科中心集群与临床服务六大中心建设,创新推行免陪护病房,打造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剑指区域疑难重症诊疗制高点,为先行区提供“医疗地标”支撑。
沿江节点强韧链条,“健臂”固支撑。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冲刺“三甲”中医高地,区妇幼保健院创“三甲”妇幼专科高地,区公共卫生医院投入使用,三水将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专科支撑。
“壮腰”强镇域,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珠江医院三水医院牵手大塘镇共建北部医疗中心,白坭、乐平两镇人民医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填补西江北岸医疗薄弱带。其中,白坭作为先行区“南部门户”,依托市中医院托管推动“成本管控+技术升级”,打造沿江医疗振兴样本。
分级网络全域渗透,三水将以“1+3+3+7”体系形成梯度辐射。该体系架构精准呼应“环两江先行区”空间战略——新城院区立足西江、北江交汇核心,辐射全域;北部医疗中心与白坭、乐平等沿江重镇节点强化,促进优质资源沿江纵深渗透与均衡布点,为先行区人口与产业集聚提供坚实的健康承载力。
未来三年,三水将增加约1900个床位,总量超5200个,推动区内住院率超90%,基层诊疗量占比超48%,正是检验这张网是否真正织牢、资源是否下沉的有效标尺。
资源全域贯通构筑环两江健康新生态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突破壁垒、有效下沉基层,是三水改革刀刃所向的关键环节。本次大会启动的“名院强基层”行动与系列签约,正是疏通资源流动梗阻的系统性工程。
大会启动“名院强基层”行动。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三水重点实施紧密型医联体改革,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珠江医院三水医院三大三甲医院全域托管南中北医疗副中心,与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形成区级龙头引领、镇级全面提质、村居方便安心的医疗卫生格局。
人事制度改革破冰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三水破体制内流通坚冰,破除一、二类机构交流障碍,推动人才在区镇、镇街间纵横流动。270名硕士、45名博士的引进目标,正是充实人才储备的澎湃动能。今年,全区引进了17名博士、超60名硕士,数量创新高,不到半年已经成功开展多台全市乃至全国首例的高难度手术。
医学科研领军人才授旗。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医保政策成为撬动改革的强力杠杆,对创新药械的多维度服务政策,更是为环两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点燃助推引擎。
三水医改突破传统医疗边界,以“六医融合”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态,打造环两江先行区产业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软环境。
“医产融合”将推动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发展,推进西南街道打造高水平运动医学康复中心赋能“百年足球”文创带,联合白坭镇重点打造佛山水都健康饮料、功能食品产业园,推进白坭镇打造南药药食同源集聚区,成立医企联盟300人智库,推动10项成果转化;“医企融合”将推动企业医生服务覆盖15000名职工;“医养融合”在白坭、芦苞试点医疗机构托管模式,目标医养床位1823张;“医育融合”实现备案托育机构医疗签约100%,支持多元普惠托育;“医校融合”建设22间标准化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构建青少年健康中心;“医防融合”则聚焦肝炎早防早治与疾控体系强化。
值得一提的是,三水率先实现国资参与公立医院非核心服务,探索“医疗+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三水率先实现国资参与公立医院非核心服务,探索“医疗+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这些机制创新,旨在将百万人口集聚的潜在医疗压力转化为通过资源下沉提升整体健康承载力的机遇。
链接
改革试验田破解城乡二元困局,百万三水人“病有良医、老有颐养”
三水为什么要实施这一系统性改革?环两江先行区承担“城乡融合改革”使命,作为环两江先行区的起点和北向战略主阵地,三水必须以强有力的执行力彰显担当。
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一流的医疗资源。过去三年,三水引进项目总投资超2100亿元,工业用地出让量达上个三年1.7倍,带动户籍人口增长12.5%,常住人口逼近90万,预计未来还将新增近10万产业人口。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品质,是让人才“乐业”更“安居”的必然要求。
当千张床位沿江布阵构筑健康防线,当临床专利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新质生产力,当医学人才流动打破体制壁垒,三水医改为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注入“健康韧性”。始于三江潮涌处的变革,承载的不仅是90%区域内住院率、48%基层诊疗量的硬指标,更是百万三水人“病有良医靠、老有颐养依”的民生温度。
采写:南方+记者 魏英
通讯员 三宣 三卫宣
摄影:戴嘉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