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通过媒体投诉,称自己从2013年至2023年间,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爱康国宾”)设于北京的分院进行体检,未被检出患癌风险,2024年被发现患癌已是晚期,她质疑爱康国宾体检涉嫌“误检、漏检”,甚至直言爱康国宾的体检是“假体检”。
7月16日,爱康国宾体检称已经收到了张晓玲于7月4日发出的律师函,目前公司正在讨论处理此事,对于是否存在“误检、漏检”等问题,暂时无法直接回应。
截至发稿,爱康集团向媒体作出最新回应称,爱康的体检报告会真实记录当时的检查结果,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检测到,爱康会请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来进行论证分析,最终以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建议为准。如果出现爱康有责,爱康集团一定会承担责任,绝不会逃避。
民营体检机构陷信任危机
爱康国宾成立于2004年,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6月,爱康集团已在54个大城市设有170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同时爱康集团与全国200多个城市超过800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网络。爱康国宾对外宣布,《财富》全球500强在华企业已有242家选择爱康体检。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爱康国宾体检旗下的体检机构多次被投诉存在“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检查敷衍”等现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关键字含有“爱康国宾”的总投诉量就达到了1220条。企查查APP显示,该公司曾因医疗损害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健康权纠纷等被起诉。
2023年5月,北京爱康国宾西内门诊部有限公司曾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起诉,原告诉称要求支付体检费138元、支付体检漏检致使不能及时休息治疗反而入职上班造成的损失15万。
2025年3月,上海爱康国宾外之滩门诊部有限公司因纸质体检报告中无已检查的项目内容,存在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体检报告质量管理制度时未落实的情况,被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罚款2万。
除了爱康国宾,国内另一民营体检巨头美年健康也曾造假丑闻缠身。
2018年7月,美年健康被曝出“假医门”事件,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存在冒名医生、体检报告无医师手写签名、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等三大违规行为,被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责令整改。
当年12月,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曝光行业“假体检”丑闻,此举曾让民营体检行业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张黎刚表示,有的同行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甚至有抽了血,没做检查就扔掉,直接出结果,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业界人士:应规避“防癌体检”的“陷阱”
爱康国宾在回应中表示:任何癌症的发生从基因的突变/变异、甲基化修饰异常、抑癌基因的失活、致癌基因的激活到癌变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决于体检的时间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医师的专业水平,有些癌症可以被检测到,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体检没有检测到有可能按照使用的检测手段在那个时间段确实无法检测到。
报道显示,张晓玲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就医的病理检查报告单显示其“符合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
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的高级医学顾问庄时利和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肾透明细胞癌从出现到发展为报告显示的“3.3cm×3cm×3cm”的大小所需要的时间。
“实际上这是最难的一点,即便是相对其他肿瘤来说偏惰性一点的肾透明细胞癌,不同患者的生长速度也有区别,如果是非常惰性的,长到那么大可能需要5~10年时间,甚至更长;如果是侵袭性很高的,一年可能生长超过1厘米。也就是说,可能最快1~2年就长这么大了。”庄时利和说。
他介绍,体检中对于泌尿系统的检查,通常会用超声,但超声的缺点是分辨率不如CT或者MRI,并且受限于检查者的手法、细致程度和设备。此外,张晓玲提到的另一个指标CEA(癌胚抗原),这是一个肿瘤标记物,但是对肾癌并不敏感,即便是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晚期的敏感性也只有70%左右。
除了医学检查的复杂性,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防癌体检”中也存在一些“陷阱”,需要注意规避。
首先,检查项目不对口。例如绝大多数个人体检和单位体检套餐,都只包含胸部X光(俗称胸片),不含CT。“胸片只能查出厘米以上的病灶,发现时已经不是早期了。”而国际指南推荐肺癌筛查是用低剂量螺旋CT。
其次,检查时长和细致度不够。部分企业体检是集中时间段进行,每一个检查项目快的不到1分钟。以B超为例,日本顶级医院的B超检查长达30分钟,医生需要从不同角度查看,精细化程度很高。国内即便是三甲医院的B超体检也只有三五分钟,而且检查效果跟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水平直接挂钩。
第三,体检机构人员资质存疑。有的商业体检中心找三甲医院医生挂牌,但医生实际并不在该体检中心上班。部分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背景,稍加培训就上岗。
第四,重检查轻结果解读。有的体检中心只负责出报告,体检者能看出指标异常,但看不出异常背后代表着什么。“事实上,有的指标异常还需要结合体检者的既往检查记录,要看曲线、看趋势,才能精准解读。”国内很多体检报告只有一句“建议门诊复查”,身为体检者往往意识不到异常背后的重要性,愿意复查者寥寥。
南方+记者 梅子仪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