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十五运看广东·活力向汕45载”媒体采风团来到汕头市潮南区,积极参与“人文荟萃 镇村焕彩”主题采风活动,深入探寻潮南区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同时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意见、献妙招。
当天,媒体代表一行先后深入成田镇上盐村、东盐村,两英镇龙岭路口高架桥下“活力空间”、汕头潮南产业园区、园区企业,亲身感受潮南区乡村美、产业兴、有“灵魂”的发展新图景,用媒体力量赋能潮南“百千万工程”。
看镇村:内外兼修增“颜值”
上盐村是“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的故里,近年来,该村对郑正秋故居所在的老寨片区进行了精心打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其幼年居住的“四点金”祖居,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跨越百年的电影课堂”;收储邻近民居建成“百年潮影馆”,梳理展示潮汕影人百年发展史;整合周边资源,建设电影文化广场、胶片步道、电影长廊等,打造“电影文化村”。
媒体代表在郑正秋故居内拍照留念。
“我们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上盐村党总支部委员郑宜璇介绍,依托“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居”文旅IP,该村持续深化“媒体+生活”场景创新,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
东盐村与上盐村水陆相连。来到东盐村非遗粿品工坊,媒体代表们参观了红桃粿草坪和潮汕民间器物展厅,并观看了粿品制作技艺,深刻地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观看东盐粿品制作技艺。
东盐村非遗粿品工坊为当地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问题。
振兴的浪潮在县镇村提质发展中激荡前进,一个个发展成果令媒体代表们眼前一亮。位于两英镇龙岭路口高架桥下的“活力空间”,无疑是潮南区做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提升”的生动体现。
两英镇龙岭路口高架桥下的“活力空间”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龙岭路口高架桥下“活力空间”位于潮南区陈沙公路。此前,高架桥的桥下空间基本闲置,在央企助力下,如今这里经过“改头换面”,变成集童趣亲子、活力运动、康养休闲于一体的高颜值活力长廊。
据悉,该长廊按功能划分了休憩区、球类区和儿童活动区等多种运动区域,配有羽毛球场、篮球场、休憩空间,这些精巧的设计,既承载着乡土记忆,又焕发着时尚气息,让乡村美学在方寸之间绽放独特魅力。
看产业:触摸发展“强脉搏”
下午,媒体代表一行来到陇田镇与井都镇交界处的汕头潮南产业园区(下称“园区”),相继走访了园区运营方汕头信环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园区企业广东圣达安实业有限公司、鼎泰豊实业有限公司、汕头市丽嘉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触摸发展“强脉搏”。
媒体代表们走访汕头潮南产业园区,触摸发展“强脉搏”。
纺织服装是潮南区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印染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园区引进信环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纺织印染、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治理模式,破解印染行业转型升级的污水治理环保难题,打造印染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标杆。
印染企业产生的“废料”,正转化为新项目“资源”,变废为宝焕发新生机。在实现减污的同时,企业产能等也得到大幅提升,与入园前相比,印染企业入园投产后基本实现“三提三降”,即生产效率提高1/4、年均产能翻番、亩产值提高5倍、水电气消耗量降低30%以上。企业入驻园区后,少了污水处理环节的顾虑,环保责任风险也就减少了许多。
企业研发车间内,工人忙于打样。
走进广东圣达安实业有限公司、鼎泰豊实业有限公司和汕头市丽嘉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挥汗如雨赶订单,叉车穿梭不息运物料……面对高温考验,各家企业开足马力,确保生产不断档、建设不停步,全力奋战三季度。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纺织产品。
骄阳似火,挡不住印染企业生产的澎湃动力;热浪滚滚,更燃起媒体代表感受变化的昂扬斗志。从“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里到汕头潮南产业园区,从靠前服务的党员干部到挥汗如雨的车间工人,通过实地探访,媒体代表们进一步了解了潮南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深刻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南方+记者 张伟炜 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