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80岁的李奶奶因服用磺胺类药物突发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全身表皮剥脱面积超90%,伴随多器官衰竭前兆,生命垂危。TEN死亡率高达30%—50%,对高龄患者更是凶险异常。
李奶奶被送往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治疗后,面对这种罕见且严重的病情,皮肤科主任李智忠当即决定:不放弃,全力救治!
皮肤科组织全院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快速制定出个性化诊疗方案,并将李奶奶安置在单间进行严格的无菌保护性隔离,制定精细的、有效的药物治疗及营养支持补液。皮肤专科和多学科联动在中西医结合的“双重护航”下,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
险!90%皮肤剥脱,八旬阿婆命悬一线
“患者全身皮肤大片剥脱,像烫伤一样,连口腔、眼睛、外阴里的黏膜都受损了,稍微一动就疼得厉害……” 回忆起李奶奶刚入院时的情景,医护团队仍颇有感慨。
经诊断,李奶奶患上的是因服用磺胺药引发的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这是一种罕见却极其凶险的重症药疹,死亡率高达30%—50%,而李奶奶全身表皮剥脱面积超过90%,加上年事已高,身体基础条件较差,随时可能因感染、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李智忠介绍,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是一种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等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是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该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伴有松弛性大疱的形成与水疱的破溃,皮肤剥脱病变可迅速波及全身。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可继发感染、肝肾衰竭、毒血症、内脏出血及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拼!多学科联动,织就生命“防护网”
面对危急情况,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皮肤科作为“主力军”,李智忠带领团队每天精准医嘱及仔细检查李奶奶的皮肤创面,制定精准的换药方案,既要避免创面感染,又要减少对脆弱皮肤的二次伤害。
烧伤科团队带来了专业的创面护理经验,指导如何保持皮肤无菌、促进皮肤再生及精准插管;重症医学科团队密切监测李奶奶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方案,守护重要器官功能;眼科、口腔科团队则针对性处理黏膜损伤,避免视力、吞咽功能受到永久影响;脾胃病科团队密切监护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大出血护肝、护胃肠;肾内科、血液科团队做好血浆置换和抗凝准备、内分泌科团队针对代谢关带来的难控性高血糖、乳酸酸中毒予以稳定;心内科及肺病科团队予以保心护肺;营养科予以精准补充必须的营养和热量……各学科力量拧成一股绳,为李奶奶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巧!中西医结合,激活身体“正气”
在西医精准救治的基础上,中医特色疗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智忠主任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李东海教授查房时的指导意见辨证患者 “热毒炽盛、气阴两虚”的体质特点,辨证施治开出中药方剂,通过清热解毒生肌、益气养阴的分阶段调理,帮助改善全身状况,扶正祛邪。同时,团队还采用中药热奄包、泡足等方法,辅助缓解腹胀腹痛、皮肤瘙痒、促进创面愈合。中西医双管齐下,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大大加快了康复进程。
胜!一个月的坚守,终迎康复曙光
从最初的高烧不退、创面渗液,到后来的感染风险、营养失衡、多器官“报警”,救治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守护,细心记录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凌晨为李奶奶翻身、换药,白天耐心喂水喂饭,晚上时刻关注监护仪器上的数值……
终于,李奶奶的创面逐渐愈合,体温恢复正常,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能够自主进食和简单活动。当李奶奶本人和家属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道谢时,所有人眼中都泛起了欣慰的泪光……
如今,李奶奶已顺利康复出院,这场跨越1个月的生命救援,不仅展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皮肤科医护人员及医院多学科联动的精湛医术和担当,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与中西医结合在皮肤科危急重症救治中的强大力量。“正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信念,让我们在死神面前抢回了希望。”李智忠说。
李智忠提醒广大市民,在用药时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遇到药物过敏反应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对于个人或家庭成员中有变态反应疾病病史者,更应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此外,还应留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红斑、胸闷、气喘、全身不适等,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停药、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反应的发生。
■知多滴
一、什么是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drug-induced bullous epidermolysis),又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属于重症药疹类型。其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水疱、大疱及表皮松解,常伴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需及时诊治。常见诱发药物包括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醇及抗结核药物,潜伏期通常为4天至4周,最长可达2个月。
二、常见致敏药物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主要由药物过敏反应引发,常见致敏药物包括:1.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头孢菌素等;2.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3.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4.抗痛风药:如别嘌醇;5.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6.其他:中药制剂、疫苗等。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遗传易感性、免疫状态及药物代谢等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本病的初始症状包括发热、眼部刺痛、吞咽疼痛,可早于皮肤表现1—3天出现。皮损首发于躯干,逐渐蔓延至颈部、面部及上肢近端。早期表现为红斑或紫癜样斑,迅速扩展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可转为黑褐色),伴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呈烫伤样外观,触痛显著。口腔、眼、呼吸道及胃肠道黏膜均可受累,严重者出现内脏损害,表现为持续高热、恶心、腹泻甚至昏迷。若未及时救治,可因继发感染、肝肾衰竭、肺炎、电解质紊乱、毒血症或内脏出血而死亡,死亡率达30%—50%。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黄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