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把矛盾纠纷“揉”开的人​

南方+

在开平市人民法院,梁素娟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翻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起案件的调解要点和当事人诉求。

“法官必须是专业的,但当事人却不是‘专业’的。我们的任务是把法律语言转化为他们听得懂的生活语言。”这位“80后”女法官笑着说。

从基层法庭到立案庭,十九年扎根基层一线,她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刃,劈开纠纷顽石,更以创新思维推动“速裁+”模式成为社会治理新样板。

开平法院立案庭庭长梁素娟。 受访者供图

开平法院立案庭庭长梁素娟。 受访者供图

她就是今年江门地区唯一获评全国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开平法院立案庭庭长梁素娟。

民生案中解心结

从成为法官的那一刻起,梁素娟就深知,人民法官的职责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她工作不为鲜花与掌声,只是想要办好每一件案件。

“梁法官,赔偿款到了!”梁素娟还记得那一天,一通带着哽咽的电话打进开平法院立案庭,电话那头是熟悉的声音,只不过这次少了不安和焦虑。

80多岁的花姨颤抖的声音里,压抑了许久的悲伤终于释放。梁素娟放下听筒,目光落在案头那份调解书上——这起牵动人心的工伤保险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间回到2022年6月。花姨60多岁的女儿在下班途中突遭车祸离世。虽然当地人社部门依法认定为工伤事故,但因女儿生前所在的工厂从未缴纳工伤保险,60余万元的法定赔偿金需工厂自行承担。

“女儿的赔偿款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回来,以后的生活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为了此事,花姨一家人来回奔波,与厂方多次沟通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么大一笔钱,我实在赔不起啊。”厂长李叔的叹息声中,刚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花姨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梁素娟(中间)正在组织调解矛盾纠纷。 受访者供图

梁素娟(中间)正在组织调解矛盾纠纷。 受访者供图

梁素娟了解到,对于刚失去女儿的花姨来说,并不想一直纠缠官司,只希望能够得到合理赔偿,也愿意跟对方作进一步沟通,案件便进入了先行调解阶段。

彼时,老人捧着女儿照片老泪纵横:“活到八十多岁还要送走女儿,现在连她的赔偿金都要不回来……”另一边,李叔在调解室反复强调:“现在制衣厂生意艰难,这笔赔偿就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这类案件涉及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专业力量支持。”梁素娟紧急召集市人社局调解员、工会代表及双方当事人进行联合调解。

调解员耐心解释:“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特别是超龄务工人员,可单独参加工伤保险项目!企业未履行法定义务,就应承担全额赔偿责任。”工会代表紧接着补充:“企业这样的态度,让其他工友怎么想?谁还愿意安心工作?”

调解室内陷入短暂沉默。梁素娟适时提出折中方案:“考虑到工厂的实际困难,是否可以将赔偿款分为两期支付?首要解决老人燃眉之急,余款半年内付清。”她将调解方案推到李叔面前,“这既保障了花姨的基本权益,也为工厂争取了缓冲时间。”

最终,务实的方案获得双方认可。当花姨布满皱纹的手在调解协议上按下鲜红指印时,积压半年的愁云终于散去。

“这个案例敲响的警钟,能让更多企业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梁素娟如是说。

梁素娟在调解室帮助群众打开心结。 受访者供图

梁素娟在调解室帮助群众打开心结。 受访者供图

跑出公平正义“加速度”

立案庭是群众接触司法的第一窗口,职能涵盖案件“入口审核”与“矛盾分流”。据梁素娟介绍,立案庭需审核民事、刑事、执行等案件的材料,决定是否立案;处理诉前保全、司法鉴定、信访接待;同时依托多元解纷机制,将适宜案件导入调解程序。

梁素娟在立案窗口仔细了解群众需求。 受访者供图

梁素娟在立案窗口仔细了解群众需求。 受访者供图

“我们既是‘过滤器’,也是‘分流器’。”她比喻道,“既要确保符合条件的案件立得进、立得准,也要通过先行调解减轻审判压力。”梁素娟说道。

“本以为流程要很久,没想到从立案到结案不用30天,现在心头大石也终于放下了。”当事人张叔来到开平法院,向速裁法官和立案工作人员送上锦旗表达感谢,脸上也一扫立案时的阴霾,笑容轻松。

群众送锦旗。 受访者供图

群众送锦旗。 受访者供图

张叔和何某是多年的好朋友,2022年3月,何某因需资金周转向张叔借款30万元,双方签订分期还款协议书。其间张叔向何某多次催要无果,于是张叔起诉至法院。起初,张叔委托律师在网上递交了立案申请,其后担心对方转移财产,便来到诉讼服务中心现场申请了财产保全。

立案当天,窗口工作人员依法对张叔提交的资料进行立案登记审查,就立案材料存在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情形向其耐心地释明和全面告知,在指导其补充修正后,工作人员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并送达了《受理案件通知书》等立案材料。

“我担心财产保全不及时,到时候他把钱转走了我就拿不回来了!”张叔立案后仍不放心,多次致电立案登记窗口和负责集约财保的速裁团队。当天,速裁团队立即对申请书、担保财产、财产线索等材料进行审查,依法作出准许财产保全民事裁定书,并移送执行。

财产保全后,何某主动联系速裁法官,表示愿意与张叔当面协商。经法官组织双方现场调解及释法明理后,何某愿意筹集资金尽快偿还剩余借款。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在诉前予以高效化解。

近年来,开平法院持续优化繁简分流“双轨制”模式,增设民事速裁团队、繁案(精审)团队,精准明确繁案范围并有效扩大速裁范围。强化“分调裁审”机制,积极探索“速调”“速裁”板块化推进和集约化作业模式,依托“速裁法官+调解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工作体系,由速裁团队直接指导调解员开展先行调解,确保案件能调尽调、应立快立。

对于已立案的关联案件,按照“繁简分道”机制将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纳入速裁“快速车道”进行快审快裁,复杂类案件则引入专业化审理的“专项车道”,由繁案(精审)团队集中审理,确保高效化处置。

翻看这几年立案庭的调解日志,有邻里间因屋顶漏水而引发的纠纷,有多年好友因借款问题而反目成仇等。在立案庭干警的努力下,一对对夫妻被调和、一份份亲情被挽救、一家家企业被盘活。

今年以来,开平法院立案庭依法登记立案民商事案件达4160件,委派先行调解326宗,集约高效办理财产保全869件,切实将“如我在诉”、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司法实践,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司法诉讼需求,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团队中的“大家长”

梁素娟是立案庭的庭长,但全庭干警却觉得她更像是这个团队的“大家长”。

“‘不讲条件、只讲办法,不讲困难、只讲措施,要坚信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都会有加倍的赏赐’,这是娟姐在我们进入速裁审判庭时,勉励我们的话。”法官助理张艳芬说道。

当被问及如何管理好立案庭这个团队,梁素娟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做法,我只是把大家都当成我的兄弟姐妹,团结和凝聚力只是爱的另一种说法吧。”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照进立案窗口,梁素娟刚在判决书上签下名字,诉讼服务中心骤然炸开的声浪撞碎了宁静。门缝里挤进七嘴八舌的喧嚷,混着保安急促的哨音——她推开椅子冲出去时,只见大厅挤满了人,最前头的男子正拍着导诉台嘶喊:“跑了五趟没人管!”

刚上岗的书记员僵在原地,制服后背洇出汗渍。梁素娟拨开人群上前,鸣锣般的嗓门压住嘈杂:“大伙都不要乱,有情况一个个来说,扰乱秩序要负法律责任!”转头向男子说道,“咱们移步到调解室,有诉求慢慢讲。”

调解室里,男子攥着皱巴巴的文件直抖:“我的问题跑了好多地方没解决,你可得帮帮我啊!”梁素娟起身倒来一杯茶水,“您放心,案件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快为你们解决问题。你们先准备好诉讼材料,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梁素娟说。

安抚好当事人,她在茶水间找到眼圈发红的新同事。“我还记得,头回接群体诉讼的时候,当事人当场掀翻桌子,我像你一样不知所措。”梁素娟拧干湿毛巾递过去,“看这水痕——”她突然将毛巾按在窗玻璃上,水迹淌下,留下清晰的痕迹,“情绪像这滩水,引导好了能照见问题本质。”转身从办公桌里掏出一包陈年话梅,“下次遇见急眼的,先递颗梅子。”

梁素娟将一叠先行调解卷宗推到办公桌中央,指尖划过团队排班表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关心不是会议室里的漂亮话——是连夜帮新同事梳理送达流程,是给感冒的书记员备好止咳药,更是把‘简案快审’的指标刻进每个人心里。”

面对满墙的繁简分流流程图,她拿起立案庭的全家福:“我们庭干警平均年龄30岁左右,都是敢拼肯钻的年轻人。我这个庭长也在摸索,但让群众少跑腿、让案子早落地——这就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共同目标。”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李辛堂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