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迎新国标,“充电宝焦虑”有解了?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一部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在路上”!

日前,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据悉,此次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安全保护、电池特殊安全要求及材料、生产过程及关键工艺等要求,旨在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遏制劣质产品泛滥、淘汰低质产能。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移动电源的使用需求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国、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统筹行业发展与安全,着实考验社会各方的治理智慧。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出台首个移动电源国家强制标准,此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于2023年决定对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经过一年的过渡期,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相关产品,则完全被市场“拒之门外”。然而,由于3C认证背后所依据的两项标准颁布时间较早,且多停留在日常场景,对于充电宝在极端温度等复杂情况下的测试要求考虑不足,急需新的标准扬长板、补短板,更好保障公共安全和群众人身安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从相关报道看,本次新国标既坚持系统施策,又注重靶向发力。比如,其内容涵盖针对移动电源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关键工艺要求等方方面面,做到不漏一项“隐患点”、不留一处“风险区”。再比如,就关键工艺要求而言,其又涵盖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生产过程等多项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近期多家充电宝品牌集体“塌房”的回应。总而言之,严防充电宝变身“充电爆”,死守移动电源安全防线,再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同时也要看到,国家标准持续发力是一方面,相关企业严控质量关是另一重要方面。以此次罗马仕、安克创新等行业“优等生”引发的风波为例,其共同“祸根”为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其惨痛代价是紧急召回超120万个充电宝。回头看,若涉事企业对核心部件的要求再高一点、对供应商的产品把关再严苛一点,或许可避免这一场伤及整个行业发展的信任危机。当然,此次事件也暴露出行业低价竞争的深层次问题。相信通过这一轮市场教育,包括生产企业、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都会对“安全就是生命线”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愿意推动形成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正向循环。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责任大于天。我们期待多方面共同发力,在兜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更加稳定、可靠的充电宝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旺盛需求。

编辑 朱丹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