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到韶关:用统战智慧搭建的“生命之路”

党史精读
+订阅

1941年底,香港沦陷,300多位文化知名人士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命悬一线。

一场跨越6个多月、穿越封锁线的绝密大撤离悄然上演。你知道吗?在这载入史册的“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超过160位文化名流都曾在同一个地方中转脱险——广东韶关。

两条“生命之路”

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民主和文化人士转移到香港,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使香港很快成为全国性乃至具有国际意义的反法西斯的文化阵地。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并限令有关人员前往“大日本军报导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日军向香港发动进攻的当天,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廖承志,要求多方设法保护并帮助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

陆路(东线)分为两条路线:

一是从九龙经牛池湾到西贡,乘船渡大鹏湾,在大梅沙、小梅沙、上洞或沙鱼涌登陆,转入惠阳抗日根据地。

二是从九龙、青山道、荃湾、大帽山、元朗渡过深圳河入梅林坳,进入宝安白石龙根据地。

重要中转站

为何经东、西线撤离出来的部分被营救者选择途经韶关?

从交通上说这是首选。当时,广九和粤汉铁路南段均被日军控制,要把脱险者从东、西线继续向内地更安全的地方转移,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是再北上老隆,老隆北上韶关有直达公路,而韶关是国统区,有粤汉铁路北上的火车前往各地和大后方。

韶关有坚强的中共党组织。广州沦陷后,中共广东省委北迁,其时粤北省委机关设在韶关,有电台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共南方工委在韶关设有两处办事处(联络站)。粤北省委和南方工委韶关联络站,便成为大营救韶关中转的指挥场所。同时,韶关是革命老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统战力量书写营救传奇

仅仅靠位置还不够。

韶关有良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中共广东省委和粤北省委在韶关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促成了韶关“坚持团结、抗战、进步”的新气象,史称“曲江新气象”,开创了广东地区党统战工作新局面,被称为“统一战线的模范省”,对“大营救”起到重要作用。

1940年,中共南方工委决定派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前往国统区进行地下活动。韶关是国统区又是战时广东临时省会,更是开展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廖承志等领导未雨绸缪,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抗日统战政策,以商行为载体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廖承志从香港撤离到惠州前往粤北时,一路向当地党组织传达中央和南方局关于大营救的指示,并与连贯、乔冠华利用“侨兴行”等商业机构,建立大营救护送的联络站和转运站。乔冠华是大营救中转的负责人。他找到同在德国留学当时在韶关“侨兴行”任董事长的温康兰,并以“侨兴行”为据点,利用其特殊的条件,迅速建立起大营救韶关中转联络站。

大营救韶关中转中,为了安全起见,中共地下党极为注重特殊对象的保护工作。柳亚子来到韶关后,曾被安排在“侨兴行”仓库和温康兰家中暂住几天才离开。胡绳及夫人到达韶关后,先后被安排在城区和重阳南岸的中共南方工委地下交通站隐蔽几天才离开。这三位都是国民党通缉的人员。

统战典范与现代启示

大营救从香港到粤东,基本上是由各级党组织组织游击队进行营救和护送。

而粤北韶关是国统区,特务林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在韶关建立起以商行为载体的广泛抗日统一战线,要完成这一危险而复杂的大营救,创造出日后被茅盾誉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历史奇观,那是难以想见的。

这场大营救,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韶关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保证了大营救的顺利进行,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在抗日战争时取得的又一成功范例。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