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斗门镇综治中心内气氛热烈。14名来自教育、医疗、公安、农业等领域的人大代表郑重接过烫金聘书,正式成为斗门镇首届“人大代表说理团”成员,标志着珠海市斗门区创新打造的“区、镇(街)综治中心+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基层人大处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线,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前沿,也是最具活力、善于探索实践的活水之源。
今年,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关于打造“综治中心+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新模式典型案例的实施方案》,并选取斗门镇作为试点。“我们希望通过发挥人大代表在践行民主法治,提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优势,搭建矛盾纠纷化解的新平台。”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木水表示。
珠海市斗门区“人大代表说理室”接访。 通讯员 供图
人大代表说理室: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走进斗门镇代表说理室,人大代表调解流程图格外醒目。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令人耳目一新。北侧墙面上,调解流程图清晰展示着“群众发生矛盾纠纷—综治中心接访派单—代表领单调解—人大督办存档”四个标准化步骤;西侧的墙上展示着近期成功调解的典型案例和代表走访接待群众深入了解民情的情景;中间会议桌上,摆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常用法律文本。
为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综治中心+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工作落地见效,斗门镇人大采取建立人大代表说理室,聘用人大代表说理团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人大代表说理室建立以后,发挥作用是关键。‘人大代表说理团’的14名人大代表均经过严格筛选。他们按照‘领域相近、专业对口’原则参与调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一‘工作法:一份标准化调解笔录、一套分类处置流程、一项回访跟踪制度。”提起人大代表说理室的发展,斗门镇人大主席杨高泉信心满满。
斗门镇人大工作人员介绍,斗门镇人大还统一制作了代表风采卡,积极引导议事代表“亮身份”“定承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身份优势,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听民声解民忧
夜幕降临,综治中心的群众见面室里灯火通明。黄某某、赵某某、杨某某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金额的分歧从最初的口角争执逐渐升级为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
“咱们坐下来好好谈谈,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说句公道话,大家在合理范围内协商,也能更快解决这个事情不耽误大家日常生活。”……在人大代表春风化雨般的调解下,三方放下了对立情绪握手言和,签订了交通事故协商协议书。
这些正是斗门区人大代表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助力基层治理工作的日常剪影。
这项始于去年冬天的实践,如今已成为斗门区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
不同于传统联系群众方式,斗门区人大代表独创“三到”弹性履职工作法:既有每周二到联络站接待群众,也有每周三轮流到综治中心参与接访群众工作,还有遇到专题调研到不同的地方走访群众。
这种弹性机制让人大代表的履职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去年11月以来,斗门区人大代表累计联系群众1259人次,收集困难救助、道路硬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意见建议162件,办结150件。如今,“有事找代表”已成为斗门群众的口头禅,而人大代表们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矛盾,用真心换取信任。
人大代表深耕基层治理的故事翻开新篇。在最近的“人大代表说理室”接访活动中,代表们正与老人讨论高龄津贴发放问题。窗外蝉鸣阵阵,室内讨论声声。这种常态化、接地气的沟通,正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的生态。
为进一步加大人大代表助力基层治理的工作力度,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制定了《关于打造“综治中心+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新模式典型案例的实施方案》,将在斗门镇试点人大代表说理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各镇(街)推广建立“综治中心+人大代表民情收集联系点”,通过镇(街)中心联络站与镇(街)综治中心建立信息沟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研判、监督问效工作联动工作机制,将联系群众工作与平安大走访、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依法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让民生“拼图”日益完整,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南方+记者 林郁鸿
通讯员 赖薇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