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南山”实践团暑期实践:泥土的温度,青春的印记

南方+

当青年大学师生的脚步丈量岭南大地,当青春的热忱对话千年文化——2025年盛夏,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多彩南山”实践志愿团深入佛山三水南山镇,在龙形拳的刚劲拳风与彩陶的温润釉色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之旅。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团队,用近10天的暑期实践,谱写了一曲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青春乐章。

一、刚柔并济显担当:探访龙形拳馆 传承岭南武术

盛夏七月,热浪翻滚。7月10日上午,“多彩南山”实践团抵达南山镇马齐龙形拳馆。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浓厚的武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着历代传承人的照片,地上摆放着各式兵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指导弟子练拳。

这位老者就是龙形拳第五代传人马国辉师傅。今年68岁的他,从12岁开始习武,至今已近60载。在简朴的训练厅里,马师傅向实践团展示了龙形拳的精髓:“龙形拳讲究‘以柔克刚’,就像岭南的山水,看似柔和却蕴含力量。”

实践团成员们在马师傅指导下开始学习基础动作。“出拳要像龙探爪,收拳要如蛇归洞。”马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虽然只是简单的“起手式”,同学们却练得满头大汗。“原来武术不是花架子,每个动作都有讲究。”实践团成员,2024级冯同学感慨道。

更让实践团惊喜的是,他们发现龙形拳与生态保护有着天然联系。“传统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这与我们学校的生态理念和育人理念不谋而合,能来这里感受龙形拳的文化魅力对我们来说受益匪浅。”团队指导老师贺老师表示。为此,实践团特别策划了“武术+生态”的实践研学方案,将武术文化与南山镇的自然景观相结合。

二、千年窑火映南山:触摸非遗生命力

7月14日,实践团转战南山镇陶艺村,来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英才工作室“土天陶”馆,在彩陶艺术中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

在工作室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陶艺馆陈列区,馆内陈列着数百件彩陶作品,从古朴的原始陶器到现代艺术陶艺,展现了南山彩陶的艺术魅力。一件件彩陶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釉色如雨后彩虹般绚丽,又如空山新雨后般清新。

“南山彩陶的陶土取自南山本地的深层黏土,经过各种材料配比处理,反复搅拌摔打才能使用。”杨英才工作室的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展示馆内最新的彩陶艺术品。同学们还了解到,每一件陶器从泥料到成品都要经过选土、练泥、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烧制等多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都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细心。“我认为陶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哲学,泥土的可塑性教会我们顺应自然,而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则让我们学会接纳生命的无常。”实践团成员刘同学说。

实践团还发现,彩陶制作过程中的环保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从取土到烧制,每个环节都可以让人联想到生态保护理念。团队成员提出,在烧窑环节,可以尝试使用环保生态燃料,陶土废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减少碳排放,让传统技艺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这次暑期实践,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多彩南山”实践志愿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1. 文化记录方面:为马国辉师傅拍摄了高清教学视频;制作了彩陶制作全流程纪录片;撰写了非遗文化调研报告2篇。

2. 创意赋能方面:提出“陶艺+研学旅游”发展模式;策划“武术康养体验营”项目;提出“水果长廊生态旅游”思路。

3. 传播推广方面 :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作品15条;联合当地举办青年文化村晚;开发“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

“我们不仅要做记录者,更要当好传播者和创新者。”“多彩南山”实践志愿团队长欧同学说。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高度认可。

四、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对话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实践团成员黄同学说。更可贵的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将龙形拳与现代健身结合;开发彩陶DIY体验课程;打造“非遗+旅游”产业链。“同学们这些想法或许还不够成熟,但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思考并行动了。”指导老师贺老师说道。她相信,这种思考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青春遇上非遗,不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更能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

来源: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多彩南山”实践团

文字:贺田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