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7月10日至15日,广州航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党支部组成的“智创红帆”突击队赴增城区荔湖街太平村组织“夏日成长,梦想启航”暑假夏令营,太平村近100名少年儿童报名参加。
太平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刘玉媚参加开班仪式。
突击队在夏令营开班前期做了深入调查,确定了4个项目兴趣班和2个科普专题课,旨在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育运动普及和科普知识宣讲等项目服务,推动乡村少年儿童在身、心、智方面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启迪梦想。
文以载道,润心育德
为助力太平村文明实践站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突击队开展非遗剪纸与书法授课活动,让小学员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突击队队员以一组精美的剪纸作品惊艳亮相,灵动花鸟、传神人物、浓郁民俗图案瞬间点燃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进剪纸艺术的奇幻世界。突击队队员通过沉浸式讲解,梳理剪纸艺术千年演进史;通过分析构图与线条,深度解读传统纹样文化密码:莲花“出尘不染”的清廉意象,牡丹“花开富贵”的吉祥寓意,蝙蝠“福运临门”的谐音妙趣,让每幅作品都成为可阅读的文化符号,让学生对剪纸从好奇围观转为对非遗文化的由衷敬畏。 在随后的几天实践课堂中,突击队队员手把手指导学生剪纸技巧,小学员全神贯注地跟随指导,灵巧的双手将彩纸幻化成翩翩蝴蝶、喜庆福字、灵动生肖等富有创意的作品。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了孩子们的巧思与创意。
突击队队员以文房四宝中的毛笔为切入点,系统讲解笔毫辨析、笔法示范等知识要领,再梳理书法历史,从甲骨文到楷书,展现文字演变与文化传承。实践教学中,成员现场示范提笔、顿笔等动作,详解横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要点。小学员们在突击队队员指导下握笔书写,从初始阶段的笔画歪扭到逐渐流畅,墨香中体验传统文化。
体以强身,健骨砺志
为响应广大家长“让孩子远离手机,拥抱健康生活”的呼声,突击队推出毽子、匹克球两项体育特色兴趣课程,通过趣味运动引导青少年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毽子教学过程中,突击队队员通过分解“盘踢”“拐踢”“蹦踢”等基础动作要领,帮助孩子们掌握发力技巧。四年级学生刘同学兴奋地说:“原来毽子有这么多花样,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
匹克球融合网球、羽毛球与乒乓球特点,适合青少年锻炼反应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突击队队员细致地讲解匹克球的规则和动作要领,通过游戏化教学、分组竞赛等形式调动参与积极性,在相互鼓励的加油声中,小学员们既提升了运动技能,又在团队协作中体会到集体运动的独特魅力。
科以启智,明理提能
夏令营期间,突击队开展了一节以“守护生命之花 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课堂。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情景分析+互动实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展开,通过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直观展示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与破坏特点;结合灾害场景,分析如何采用合理的避险姿势与逃生路线;最后设置“你问我答”互动环节,通过情景问答、应急演练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效。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小学员也踊跃参与。现场家长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把安全知识记得更牢了。”
科艺融合,启迪未来
为激发少年儿童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突击队与学院“科艺张拉”实验室联合推出“张拉结构——从艺术到科学”主题科普宣讲课堂。课堂中,团队成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小学员探索张拉结构的奥秘——从传统建筑中的力学美学,到六杆张拉防碰撞无人机的科技应用,层层深入,揭开艺术与科学交织的奇妙世界。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互动展示环节,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张拉结构的精妙设计,亲手感受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激发无限想象与探索热情。该活动让孩子们领略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创新与探索的种子。
活动成功搭建了乡村振兴与高校实践育人融合的创新平台。通过非遗传承、书法研习与新兴运动体验等多元形式,拓展了学员们的文化视野,更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突击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化传播动能,将非遗活化、书法美学等创新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激发少年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在太平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结营仪式上,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俊良表示,夏令营以文化为纽带,真正实现了高校智慧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他期待与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未来聚焦“持续性、适配性、实效性”,通过机制创新让兴趣班从“短期活动”变为“长效服务”,真正成为乡村儿童成长的“助力器”,将此类活动打造为“‘校地共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
撰文:张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