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南方+

近日,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走进茶山镇南社古村落,开展了全天的走访调研活动。这座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新生的明清古村落,从白日到暮色,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突击队此行旨在挖掘古村文化价值,探寻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受访者 供图

青春的身影探寻历史文化发展之路

骄阳洒落,古建巍峨。

突击队员们踏入南社古村,首先被这片岭南秘境的历史底蕴所吸引。作为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之一,这里留存着大量明清古建筑:谢氏大宗祠、应洛公祠等祠堂群承载着宗族传承与民俗记忆,古村巷道蜿蜒交错,临水民居尽显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受访者 供图

队员们穿梭在古建筑间,仔细调研保护现状。他们通过采访村民、查阅史料,梳理出古村800余年的历史脉络,重点挖掘了“忠孝廉节”家风故事、传统婚俗等文化符号。

在祠堂内,队员们紧盯着墙上的画作与文字介绍,全身心沉浸于知识的汲取;队长抬手讲解时,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求知热忱满溢,青春的身影在文化探寻之路上闪耀着积极向上的光芒。

这些斑驳的砖墙、翘角的屋檐,不仅是建筑遗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鲜活注脚,更是“百千万工程”里“传承乡土文化”的生动实践。

队员们深知,守护文化根脉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他们用镜头定格宗祠实景,为文物修缮构建视觉档案,为活化利用文化资源积累了丰富素材。

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受访者 供图

围绕“百千万工程”乡村产业发展目标,突击队在午后深入调研古村文旅业态。队员们走访了特色民宿、传统手作店铺,与经营者交流业态运营模式,了解游客需求与市场反馈;同时参与古村文化活动,重点观察非遗展示、汉服体验等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

调研中发现,南社古村在业态革新中始终坚守根基:民宿、文创等新兴产业唤醒了沉睡的古村资源,而家训传承、邻里温情等传统内核则守住了乡村振兴之“魂”。

这种“变与不变”的平衡,正是政府、市场、村民协同发力的成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借“百千万工程”精准赋能,实现了产业、文化等多维度振兴。

持续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转化

队员们还通过发放文旅调研问卷,细致勾勒产业升级的路径蓝图。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让古村既有文旅繁荣的“面子”,又存乡土文化的“里子”,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傍晚时分,暮色为南社古村晕染出温暖底色。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夕阳穿透云层,在水塘里碎成金波,水雾袅袅升腾,仿佛古村轻启了岁月的门扉。随着华灯初上,沿河灯笼次第点亮,古村在光影流转中焕发新生。

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受访者 供图

暮色沉浓时,民宿周边的民俗展演成为古村的“夜之舞台”。演员举着传统兵器耍出武将风范,憨态可掬的熊猫人偶穿梭街巷,突击队员们也在演员的带领下投身其中。

传统与新潮在此碰撞,古老民俗与潮流互动拧成奇妙的绳——这既是“百千万工程”“产业兴旺”的创新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鲜活表达。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古村土地,以心感受乡村发展脉搏。他们见证了南社古村如何成为国家战略落地乡土的生动切片,成为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振兴范本。

当青春脚步与乡村振兴同途,队员们愈发坚信,无数“南社古村”将继续以文化为墨、产业为锋,书写中国乡村的振兴华章。

接下来,突击队将持续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转化,让青春智慧赋能古村发展,助力南社古村在振兴浪潮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为广东乡村高质量发展镌刻生动印记。

南方+记者 丘想明

通讯员 周扬均

东莞“寻红觅韵”突击队调研南社古村 受访者 供图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