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人大:精准监督、建言献策,助力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力提速

南方+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各级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上级人大工作部署,近期以来,兴宁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和代表主体作用,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扎实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赋能产业体系升级的强劲动能,以高效履职为再造一个新兴宁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产业前沿

代表一线把脉建言献策

7月10日,兴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兴省、梅州市人大代表深入广东跃速体育、广东好润万家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海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视察。代表们深入车间厂房、研发一线,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情况,认真听取兴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关于加快建设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情况汇报。

“只有真正俯下身去,到生产车间和研发一线实地察看,才能感知企业最真实的诉求,我们的建言献策才更有针对性,监督推动才能更见实效。”一位多次参与联系企业的代表深有感触道。

代表们对兴宁市在突出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围绕关键环节建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锚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与食品等重点产业方向,强化系统谋划,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意识,积极引进培育能带动地方发展的“打粮食”项目;要深化落实“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为产业主体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聚焦重点项目

推动产业建设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6月25日,兴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了岭南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及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视察组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既肯定项目“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更提出要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坚持“建管运”系统协同、统筹资源强化保障、聚焦精品落实责任等务实建议,为项目高效推进注入监督动能。

“必须树牢‘一盘棋’思想,统筹资源,靶向破解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和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难题,让产业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视察组成员纷纷表示。

据了解,岭南国防教育基地项目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位于兴宁市黄槐镇四望嶂矿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约23.8亿元。基地以服务保障大学生军事训练为主体,拓展延伸军旅研学、地质科普等多元功能,打造集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文旅项目。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如期开工,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用,13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二期征拆工作正有序展开。

聚焦长效发力

出台工作方案推动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久久为功、长效发力。兴宁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工作方案》,将监督触角更深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一方面,紧扣产业升级核心,围绕“百千万工程”实施、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通过听审报告、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摸清产业短板,靶向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强化经济监督支撑,在预决算审查、国资监管、政府债务监督中突出产业导向,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2431”现代工业体系倾斜,保障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产业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代表优势,深化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当好政企“连心桥”,以高质量建言服务科学决策,以示范引领凝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

据悉,兴宁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施主导产业重塑工程,全力构建“2431”工业发展体系,即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两个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体育运动休闲四个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做大做实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个承接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有106家,累计完成产值43.59亿元,同比增长7.96%;预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3亿元,同比增长8.7%。

据介绍,兴宁市人大常委会正以一线监督的韧劲、服务大局的担当,助力兴宁“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和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力提速,为兴宁高质量发展,奋力再造一个新兴宁注入强劲动能。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李宗龙 古烨

编辑 叶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