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
2025年3月26日早上,当佛山市高明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曹美荣举着手机,镜头对准在高明区新市医院住院治疗的刘明健,这句裹着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回答,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十年迷雾——这个曾被称作“无名氏100”的男人,终于露出了回家的路标。
他,原来叫周志民,今年54岁,家在湖南益阳。
周志民(左四)返乡前与高明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合影留念。高明区民政局供图
消失在雨夜
时间回到2013年3月,当时,周志民跟着大哥在佛山市打工。一个雨夜,雷声在出租屋的铁皮房顶炸响,独自在家的周志民茫然无措,智力障碍让他的世界比雷声更混沌。当惊雷劈断最后一根理智的弦,他推开门,跌进茫茫雨幕。这一走,就是12年。
周志民走失后,他的大哥边打工边寻人。他们踏遍大街小巷,张贴了无数寻人启事。遗憾的是,他们找了一年多却仍始终没抓住周志民的影子,最终无奈返回益阳老家。
他们不曾想到,几十公里外的佛山高明,正有一群“临时家人”在守护着这个走失的灵魂。
2015年2月15日,距离2015年春节仅剩3天,在高明区荷城街道的街角,衣衫褴褛的周志民,像一片飘零的落叶,被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他眼神空洞,疑似精神障碍,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件。公安机关核查也杳无音信,没能找到关于他的任何信息。
于是,高明区民政局对他开展救助,将他的信息登记在册,并通过多种途径帮他寻亲。
当天,在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及荷城街道派出所民警陪同下,周志民被送至高明区新市医院。据当值医护人员回忆,入院时周志民沉默寡言,言语表达困难,无法有效交流,也不记得自己的姓名和家庭地址,因此被登记为“无名氏100”,暂时安置在高明区新市医院。
为什么叫“无名氏100”?因为他是当时高明区民政局救助的第100个未查明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
疗愈与新生
十年光阴,3000多个日夜,足以让水泥地覆上青苔,也让迷途的生命重获安定。
面对这位言语表达和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新市医院的医护人员主动承担起医疗救护及生活照顾的责任。
“起初,可能因不适应院区生活的缘故,他常常独坐在角落,沉默不语,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尝试跟他交流,帮助他融入集体,并努力让他回忆过往。”新市医院医师李俊伟说。
但很遗憾,浓重的方言口音和表达障碍,如同一道墙挡在中间,让人始终未能触及他过往的记忆。
高明区新市医院医生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方案:药物治疗稳定身心,行为训练改善习惯,工娱活动丰富生活;护理人员定期为他理发、修剪指甲,并手把手指导他洗澡穿衣、整理床铺……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着手,逐步帮助他恢复自理能力。日常相处中,医护人员也通过简单沟通,逐步提升他的认知水平。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无名氏100”逐渐适应院区生活,性格开朗起来,并能参与一些简单的清洁工作,每当医护人员唤他“100”,他总会笑着应一声“100”。
从拒绝洗澡到主动叠被,从沉默不语到用手势帮助新病友,那个曾蜷缩在雨夜的灵魂,在医护人员守护下,渐渐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与能力。
“我们虽不确定他何时能出院,但希望他能在此找到归属,并且学会照顾自己,有一天走出去也能独立生活。”高明区新市医院防治科科长陈树财道出了医护人员的心愿。
十年间,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虽有更换,但守护始终如一。
2016年9月,“无名氏100”的皮肤突然变黄,疑似急性肝炎,让众人的心悬了起来。新市医院迅速反应,紧急请来高明区人民医院肝病专家会诊,将他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这样的守护,加深了“无名氏100”对这个 “家”的依恋。
锁定归途
治疗持续进行,十年间,为他寻亲的努力也从未间断,不断有人接力前行。
高明区民政局救助工作人员常去探望他,试图从交流中寻找线索;公安部门协助进行人脸识别、DNA入库比对等;寻人启事在报纸、网站等社交媒体间流转;公益寻亲组织也加入进来。
然而,因无法从“无名氏100”处获取有效身份信息,加之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寻亲难度陡增,多年找寻未果。
2021年,依据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有关要求,高明区民政局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滞留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无名氏100”因此获得了一个身份——刘明健,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保障政策。
这虽是一次身份的重塑,却非寻亲终点。“无名氏100”的真实身份,仍是待解的谜题。
转机,于2024年悄然出现。2024年7月,高明区民政局联合抖音寻人平台志愿者,以及蜗牛公益特聘专员、江西萍乡志愿者“小米周”和志愿者“征途”,为刘明健启动双重技术路径寻亲:一是生物技术寻亲,运用祖籍分析(Y染色体家系比对),采集其DNA样本;二是语言特征分析,持续进行方言收录与语音识别。
祖籍分析是DNA技术运用的一种延伸,男性的Y染色体来自其父亲,突变率低,所以同一父系的后代都具有相同的Y染色体。浙江省公安机关在利用祖籍分析寻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4年12月,依据浙江省公安机关提供的Y染色体家系比对数据,高明区民政局将范围锁定至山东、湖南两省的四区县16个关联家族。
科技的力量大幅缩小了寻亲范围,这让为刘明健寻亲奔走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希望。
然而,经初步排查鲁湘两省走失人口库,高明区民政局未能匹配到信息,寻亲工作再次陷入瓶颈。
直至一句乡音,如钥匙般打开了紧闭的门。
唤醒记忆的声纹
2025年3月26日早上,高明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曹美荣临时被安排来到新市医院为刘明健拍摄寻亲视频。
一句日常问候“吃早餐了吗?”,意外引来了他清晰响亮的方言回应:“吃了!”
熟悉的口音让曹美荣瞬间确认——“肯定是湖南人!”
凭借这一关键线索,高明区民政局和寻亲团队立马让刘明健用家乡话录制更多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面向湖南区域重点投放。民政工作人员反复分析其语音,敏锐捕捉到一个疑似地名:南坝村、西湾里(谐音)。经查核,该地名属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
高明区民政局和寻亲团队让刘明健用家乡话录制短视频。曹美荣供图
志愿者网络迅速铺开。“小米周”迅速联动湖南公益网络,与益安救援队、桃江蓝天志愿协会、东方红志愿者协会“浅笑”等团队展开地毯式排查。
“南坝村”?“周家失踪的兄弟”?随着更多志愿者加入,线索逐渐聚焦。最终,泥江口镇南坝村村民周代民反映,其兄弟失踪已十余年。经公安机关进行的全同胞亲缘关系鉴定确认,刘明健正是周家失散多年的亲人——周志民。
身份确认后,兄弟俩时隔12年再次视频连线,周志民二哥周代民不禁泪流满面,“你还记得自己家吗?”电话这边,周志民用清晰有力的声音回“记得!”虽然家乡的记忆模糊,但周志民仍记得家人名字。“接你回家好吗?”“好”“你想回家吗?”“回来要得”
周志民走失后,他的大哥在佛山苦苦寻找一年多,最终只能绝望地回到益阳老家。周代民说,“我们没有头绪了,没法往前走了。这12年,心里还是装着他的。”
5月16日,周代民来到高明,接周志民回家。当兄弟二人久别重逢,紧紧相拥,十二载光阴仿佛在那一刻倒流,那个雨夜走失的身影,终于在科技与乡音共同编织的希望之网中,踏上归途。
周代民(左二)来到高明,接周志民(左一)回家。高明区民政局供图
“每声乡音都是回家的路标,每条基因数据都是团圆的密码。”高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周志民的成功寻亲,是“科技寻亲+人文关怀”救助模式的生动实践,展现了跨区域协作的强大合力。
在高明区民政局的档案里,周志民的救助记录终止在2025年6月。而“科技+乡音”的寻亲探索仍在继续。2024年至2025年7月15日,该局累计救助受困人员73人,送返长期滞留落户安置人员11人,查明身份信息待送返1人,目前在站长期滞留落户人员由2024年初的27人减少至16人。
如今,周志民已在故乡安定生活,身份证和残疾人证已办好。
十年守护,三省接力,这场跨越千里的寻亲之旅证明:只要乡音未改,善意长存,迷途的人终能在茫茫人海中,重获归家的坐标。
策划:陈捷生
统筹:赵越
撰文:朱苏娇 冯耀辉 区海青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