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野生红菇采摘季进入尾声,陆河县南万镇的菇农们天还没亮就背着竹篓,踏入2486公顷的莽莽红锥林海,鹰隼般的目光掠过厚厚苔藓与落叶,搜寻着最后一波“深红精灵”——野生红菇。鲜艳夺目的红菇宛如一把把“致富伞”,撑起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共富路。
“每年6月至7月中下旬,红菇便进入生长旺季,今年长势特别好,产量是去年的两倍,成了村里林下经济的又一笔可观收入。”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钟锦城介绍。他身后的这片粤东莲花山脉南麓的秘境,是我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红锥天然林群落,其近96%的森林覆盖率,正是红菇繁育的生态基石。
采摘来的红菇被精心铺展在竹席上。炭火燃起,暖流轻拂,水分渐去,菌香凝聚。烘干后的红菇愈发红艳紧实,不仅锁住天然养分,更孕育出独特风味。
红菇学名灰肉红菇,与红锥林共生,无法人工培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数据缺乏”等级。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子实体富含18种氨基酸和硒元素,兼具养血、开胃和滋补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调节免疫力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稀缺性造就了其干品每公斤1000至1600元的市场价格,成为串联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关键纽带。
“6月以来,村民采收红菇收入已超80万元。”南万镇万全村的干部陈名芳说。“以前守着林子难致富,现在红菇就是林子里‘长’出来的金疙瘩!”村民陈土珍看着手中的红菇感慨道。
近年来,南万镇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加大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出“南万单丛”“南万茶叶”等特色品牌,打造“林蜂模式”“林菌模式”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未来,南万镇和保护区将立足乡村振兴,推动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以产业活力激发村民守护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我们将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红菇保育扩繁技术,提升产量,让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打实的收益。”钟锦城说。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