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梅江区城北镇五里亭古驿道旁的早市已然热闹起来。卖客家腌面的摊主李大姐麻利地煮着面条,蒸汽氤氲中,她抬头就能望见不远处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的塔吊——这座投资4亿元的综合体正拔地而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晨景。
这是梅江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梅江区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城乡融合、产城互动”为主线,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
数据最能体现转型的成效: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24.9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5.51%,较2022年增长1.93个百分点;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圩镇标准……
精准画像
城乡人居环境显魅力
“以前这条街管线像蜘蛛网,铁皮棚乱搭,现在是白墙灰瓦的客家风格外立面,看着就舒心!”在城北镇圩镇示范主街经营客家小吃的王阿姨,见证了家门口的蝶变。
城北镇圩镇示范主街突出客家特色,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这段长约1000米的街道,曾因“四线杂乱、店招无序”被居民诟病,如今通过“七个一”美丽圩镇建设,已成为集盐商文化展示、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示范街区。
梅江区的空间提质工程,始于对城乡肌理的敬畏。
在城北镇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方案设计中,规划者深入挖掘盐商文化、古驿道文化,将“行运五里聚烟火人气,品味人文享田园风情”作为定位,在3000米环市北路沿线同步推进美丽圩镇入口、圩镇客厅、生态小公园等节点建设。其中,圩镇客厅占地1502.9平方米,集展示、手信销售、休闲于一体,客家元素的标识与花海景观相映成趣,成为居民议事、游客打卡的新地标。
嘉应古城一批闲置老屋变身非遗工坊、文创书店,吸引年轻人前来创业。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古城活化是空间更新的点睛之笔。在嘉应古城5街20巷,创新实施公产房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一批闲置老屋变身非遗工坊、文创书店。国庆、春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夜游嘉应古城”项目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5%。
“我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改造保留骑楼风貌,让古城既见历史,更见生活。”广东梅州一城两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造后的嘉应古城吸引众多游客游览购物。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这种有机更新理念延伸至全域。梅江区联手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量身打造区镇村规划,加快西阳镇、长沙镇、城北镇3个典型镇建设,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升级改造百花洲农贸市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圩镇商业、服务、生活三个功能圈不断完善。
长沙镇大密村将河滩、稻田整合为露营基地,端午期间吸引游客近3000人次;西阳镇筀竹村通过农房风貌改造,把闲置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1年的18万元增至2024年的53万元……
数据显示,三年来,梅江区累计完成8473栋房屋风貌提升,打造绿美城乡小公园176个、绿美自然村庄215个、绿美廊道6条,实现“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园”的生态愿景。
以人为本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前路过这边都得走快点,怕瓷片掉落砸中自己。”在三角镇梅园新村小区居住了10多年的李女士介绍,自从小区改造后,这个担忧解除了。
梅园新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40多栋楼房,由于年份久远,不少楼房出现了外墙瓷砖脱落等现象。
“为了让居民安其居,提升居住品质,我们对该小区10栋楼房进行外立面改造,对所有楼道进行改造,装设声控灯,让群众夜间上下楼更安全。”三角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梅园新村小区的改造让近1400户居民从中受益。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梅江区推动城区优质公共资源下沉,打造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一老一小”服务显温度。近年来,建成梅江区零工市场,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完成紫合医院建设、东山医院建设、城西职校扩建、金山小学迁建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考核保持全市第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服务下沉铺路。2024年,梅江区统筹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提档升级了“四好农村路”43.5公里,着力把“四好农村路”打造成产业转型路、惠民致富路、绿色发展路。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今年梅江区还将探索按常住人口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全区学校布局。推动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加强乡镇“三所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嘉应学院附属学校建设,确保芹洋学校新建教学楼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000个以上,3年新增学位3450个。
卫生健康方面,梅江区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与珠三角高水平医院沟通对接,与市中医医院共建城市医联体。加快推进区疾控中心、芹洋半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门诊部等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服务保障武梅高铁、瑞梅铁路梅江段无障碍施工,管控环市西路、客都大道、学子大道等道路沿线风貌。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配合开展燃气、供水、排水等城区老旧管线升级改造工作。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区、镇、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集中处理效率。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
“梅江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梅江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梅江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为了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共享发展红利,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城乡融合中找到幸福坐标。
■一线实践
今年新增青年创业近2000人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以产聚人、以城留人、以人兴城,是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梅江区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契机,从激活城市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到精准对接青年创业对象,从真金白银政策扶持到开展“一对一”创业陪跑,从推动各级人才驿站提质升级到持续深化实施特色品牌活动,全方位激活创业“一池春水”,鼓励号召广大青年人才来梅返梅创业发展,力促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良性循环。记者获悉,今年以来,该区新增青年创业近2000人。
梅江区秉持“以城促产、以产聚才”理念,找准城市发展与青年人才创业结合点,立足千年古城厚重人文禀赋和青春之城发展活力,以重点工程项目和平台建设为牵引,坚持全域规划提升,推动青创人才与“两城”资源深度融合。
嘉应古城5街20巷改造提升初见成效,修缮开发后老街区焕发光彩,吸引100多名青年落户嘉应古城创业,类型涵盖文化创意、餐饮、设计、娱乐等,带动就业300余人。
锚定数字经济年轻产业,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基础,盘活整合闲置资源,政企共建扩充阵地。通过规划建设和持续完善提升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梅江BPO数字经济产业园、青创人才社区等优良载体,为市场前景广阔、青年人才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青创团队落户,提供空间载体、资源链接、孵化支持等保障。
低成本、高效率创业是广大创业青年最现实的需求。梅江区委人才办联合区人社局等重点职能部门,坚持用户思维,聚焦青年人才创业痛点堵点,精准梳理市“1+N”人才政策和“免费梅州”政策中与青年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开展政策“八进”行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广泛宣传解读,让青创人才熟悉掌握创业资金申领、“免费空间”申请等方面内容。
今年以来,梅江区共统筹“免费空间”3.5万平方米,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政策落地,为1家企业提供免费办公支持,3家企业提供免费创业空间支持;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20场次以上,覆盖3万余人。2024年至今,共受理审核创业带动就业、一次性创业补贴等307.1万元,惠及314人次。
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梅州海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雅琴深有感触。该公司经营广东省社区青少年宫梅州梅江海壹宫,面向青少年儿童、青年等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等。
李雅琴介绍,公司近年来享受了多项人才政策。“一方面,我们作为教育类小微企业,招用了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享受梅江区小微企业社保补贴,直接降低人力成本,有助于留住年轻师资,提升吸引力。另一方面,海壹的青少年素质教育、青年夜校等业务属于基层服务领域,部分员工已享受到基层就业补贴,该政策能够激励更多创业青年投身本地教育行业,充实教学力量。”李雅琴认为,梅江区对教育行业创业的支持,既靠真金白银减负,更靠“产业适配+服务落地”赋能,公司的成长正是这一生态良性循环的体现。
■典型案例
打造全民共治的社会治理环境
“没想到一块闲置地能变成‘聚宝盆’!”西郊街道西区村村民黄伯看着眼前的集装箱便民服务区,难掩惊喜。
通过改造,西郊街道西区村曾经环境脏乱的地块变成集装箱门店。 受访者供图
这块350平方米的地块曾长期闲置、杂草丛生,如今通过“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建成5个集装箱门店,引入快餐、便利店等业态,年租金达71.2万元,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
治理机制的创新,让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梅江区探索“党建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模式,在西区村项目中,由村强村公司负责实施,通过公开竞拍确定运营商,同时保留1个集装箱作为党群服务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提供免费休息服务。“既算经济账,也算民生账。”西区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项目带动12名村民就业,周边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15%。
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延伸至全域。在城北镇,建立圩镇议事会,由商户、居民、政府代表共同协商街区管理;在长沙镇,通过“村民积分制”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可兑换农资、服务;在金山街道,“融网通”线上平台实现24小时民意收集,问题办结率达98%。
数字化赋能让治理更精准。梅江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整合公安、城管等数据资源,在典型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120余套,实现“高空+地面”立体巡查;农业农村局开发“农房审批APP”,村民在线提交材料,审批时间从15天压缩至3天。“以前盖房子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手机上就能办,太方便了!”西阳镇阁公岭村村民张伟说。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吴文斌 陈润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