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权:用千份档案“丈量”松山湖每寸热土|松湖星火先锋

南方+

从选址开始,松山湖自然资源局用地办公室便率先介入——测地形、查政策、跑流程,推动项目一步步落地生根,推动各项目成长为今日的城市风景线。李柏权,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党员先锋。

松山湖自然资源局用地办主任李柏权

作为松山湖自然资源局用地办主任,他几乎参与了园区近年来所有重点项目的用地选址、报批及前期保障工作,见证一块块土地从“图纸规划”走向“挂牌成交”的全过程。

他像一位“土地编年史”的记录者,掌握园区每一块地块的生长年轮与发展足迹,既看得清过去,也理得明路径。他总在关键节点提前介入、沉稳推进,用脚步丈量城市生长的节奏。

梳理千份档案

厘清每块土地的“前世今生”

初到松山湖那几年,李柏权经常带着问题查阅历史档案。“有些地块资料很不完整,得靠自己一点点去翻箱倒柜找档案。” 有时,由于项目地块关系复杂,需要多次校核、反复对比历史资料,才能摸清来龙去脉。他说:“前面看得越细,后头才走得顺。”

李柏权(左)与同事在项目现场巡查地块实地勘查把脉用地条件

2014年,李柏权从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东莞市自然资源系统工作。刚开始,他负责用地报批、土地利用、用途变更等事务,常年与图纸、档案打交道。

2017年,他被调至松山湖,自此与这片正在加速建设的热土密切关联,负责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工作。 那时正值松山湖开发节奏加快、重大项目接连启动,城市建设按下“快进键”。而越是快节奏,越需要有人沉得下去、把基础打牢。他开始在这片热土上真正“扎根”。

2019年,随着松山湖自然资源局组建,他成为首批进入该局核心业务条线的骨干。万象汇、悦榕庄、松山湖科学公园,近年来已成地标的项目,在立项之初,他都参与前端研判,是最早介入项目的人员之一。

松山湖科学公园

用地报批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测绘、土地性质判断、规划协调、审批报送等多个环节。 土地的“前世今生”,不是靠表格和图纸就能完全理清,往往还夹杂着政策调整、历史遗留甚至群众诉求。

李柏权习惯把前期问题梳理成册,把地块逻辑厘清,用看得见的节奏推进项目落地,也一步步从配合者成长为统筹者。“这是一项需要沉得下去,也要看得见全局的工作。”李柏权说。

李柏权认为,自己并非“最熟悉松山湖地块的人”,但始终坚持“要做好这份工作,必须真正懂土地”。从市局到园区,他持续学习政策文件、阅读地块档案,个人积累超千份土地相关政策资料,遇到复杂历史问题时总能快速检索、精准研判。

他将政策学习当作习惯,也把“不断摸索、持续完善”作为常态。在他看来,熟悉土地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力,而是靠一块块地、一次次报批、一页页文件积累出来的专业底气。

五天打通“落地关口”

跑通园区首宗人才房用地

在多个园区重点项目中,李柏权作为党员代表常常冲在一线,提前介入协调。2017年,松山湖迎来新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集中落地,城市发展的加速度也把一线土地工作的复杂程度推向新高。 那一年,松山湖一家大型企业提出同步建设员工配套住房,这是松山湖首次探索“企业自建人才房”的落地模式。作为供地协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柏权靠前参与政策执行和企业沟通。

面对时间紧、流程杂的现实压力,他带队多次奔赴企业洽谈,带着协议上门服务,人才房用地摘牌后,仅用5天时间,促成园区首份企业人才房协议的成功落地,为后续加快项目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李柏权(左五)在项目协调会上与相关部门沟通用地方案

2024年起,李柏权任松山湖自然资源局用地办主任,从供地协调走上统筹一线。这份岗位意味着更大的协调难度和更高的统筹要求,需要“脑子清、步子快、手上有图、心中有数”。但他始终记得:供地工作的终点,不是纸面成交,而是让项目真正动起来。

松山湖万象汇

在万象汇、悦榕庄酒店、松山湖松月文化广场等地标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参与最早的地块勘查、前期摸排工作,针对开发单位需求,结合地形地貌、土地性质等信息进行精准选址,为后续供地打通基础路径。

联动多线资源

绘出生态教育的“绿美新版图”

除统筹园区重点项目的供地工作,李柏权所在的用地办还承担着松山湖功能区用地审批与协调等任务,涉及林地、耕地等生态类用地的报批与把关。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他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既服务项目高效落地,也守护着松山湖绿色发展的根本底色。

近年来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和绿美松山湖生态建设提速,土地协调不再只是“硬指标”,变成了一份“综合答卷”。在多线并行、协调频繁的工作节奏中,他注重统筹安排,确保每一项任务衔接顺畅、执行有序。

在耕地保护方面,李柏权积极参与“耕地+文旅”项目化路径的探索,配合推进相关区域的规划协调,推动引入具备资质的国企,参与基本农田的管养与开发,探索耕地的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

同时,他把绿色理念从土地延伸至教育沃土。作为项目前期用地统筹负责人,他参与松山湖科学公园“工程师林”等绿美项目的选址勘查,结合绿化条件与城市文化定位,为植树活动等生态工程提供清晰的落地路径。

3月,松山湖开展“工程师林”主题植树活动

在生态教育品牌打造方面,在李柏权的推动参与下,松山湖自然资源局联合东莞市林业局,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等部门,以“绿美”为核心线索,探索“大思政课”与生态实践、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

3月,松山湖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弘扬治沙精神 守护绿美家园”绿美进校园系列活动

今年以来,松山湖自然资源局持续推动开展绿美生态课程,学生们从湿地观察、水质检测,到走进企业体验垃圾智能分拣,再到聆听远道而来的新疆治沙专家讲座,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在一代代少年心中萌芽;设立“红领巾讲解员志愿服务队”,让孩子们成为园区生态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

李柏权深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空间修复,更是心灵的耕耘。他合力推动用地、资源、教育等多线联动,把绿色理念从土地上种到学生心里,让松山湖的生态文明底色,成为城市面貌和未来一代共同的底色。

撰文:张莎 林逸君 韦基礼

摄影:黄政正 部分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