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道︱破解三大痛点,升级“最佛山”文化生态

南方+

让醒狮、龙舟、佛山剪纸等岭南传统文化符号以更具张力的方式进行创新展示,更要让岭南传统文化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美学,让每位市民游客都成为岭南文化的共创者……7月15日,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开门迎客。

这是“六最”禅城在“最佛山”赛道上活化利用公共文化用房机制结出的又一硕果。在朝着大湾区岭南文旅体验消费新高地、全国岭南文化体验新主场目标迈进过程中,禅城打通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转化通道,推动文化惠民与产业提质融合发展。这样的全新尝试,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7月15日,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开门迎客。  祖庙街道供图

7月15日,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开门迎客。  祖庙街道供图

岭南文化千年传承,承载和沉淀着广府人的精神内核与独特基因,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更易触达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这个大命题下,禅城以“敢饮头啖汤”的精神,直击痛点,从创新机制体制开始持续破题闯关,迎来“最佛山”文化生态的加速重构。

首先是要破解传统文化活化难、与潮流融合更难的问题,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无形的壁垒,让年轻人爱上岭南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从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这个新样本出发,禅城区给出的答案是,创新IP,融合商业,打造潮流文化新载体。

以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为例,中心将传统醒狮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巧妙结合,IP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变得“更潮更酷”,更让其在商业场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这类岭南潮流文化新载体,将文化展示、艺术共创、文创产品孵化等功能融为一体,为文化爱好者、艺术家、创业者乃至普通市民游客提供了交流、创作、展示的平台。它们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成长,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崭新方式,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千年非遗的现代表达,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参与到传统与潮流的跨界狂欢,而这恰是岭南文化成为走向全国、对话世界的“响亮名片”的基底。

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一角。南方+ 阎锋 拍摄

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一角。南方+ 阎锋 拍摄

禅城的实践还破解了另一个痛点,那就是过去不少公共文化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往往处于闲置状态。禅城率先出台政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引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设定服务标准,既打破以往政府单一投入、管理的局限,引导盘活闲置的公共文化空间,保证这类空间运营的公益文化服务属性,让文化资源真正服务于民,又能够在公益属性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新的方向和路径,实现区域文化生态的系统性升级。

当然还不只是今天开门迎客的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近年来,禅城区此类动作频频。创新机制激活了文化市场“一池春水”,推动文化传承的脉络嵌入城市肌理。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禅城区公共文化空间活化利用摁下“加速键”:4月,广东粤剧“星腔传人”梁玉嵘艺术工作室落户朝安地铁站公共文化用房;6月,禅城祖庙街道又诚意邀请陈韵红、蒋文端两位粤剧表演艺术家进驻佛山古镇,在城北设立佛山古镇粤剧粤曲传承中心……一方面,禅城用实践证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一批兼具人文高度、审美深度与社会参与广度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空间加速落地,岭南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融入生活;另一方面,禅城已经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文化空间运营的相关经验,极大地激发起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禅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树立了一批新标杆。

市民游客将可以在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体验3D打印课堂。  南方+ 阎锋 拍摄

市民游客将可以在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体验3D打印课堂。  南方+ 阎锋 拍摄

在这一过程中,禅城区破解的另一痛点是打破“最佛山”岭南文化传播影响力的瓶颈,秉持创新思维,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潮流和传统的融合,将商业场景升级转换为文化传播的复合空间,将岭南文化的传播广度和传播深度进一步拓展。

既留住乡愁,又激活经济,禅城可谓尝到了甜头。这类文化复合空间生发出多元文化活动,如非遗展览、文创市集、青年艺术沙龙等,让消费者在享受商业服务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佛山独特的岭南文化,最终推动文化惠民与产业提质的融合发展。这不仅是多点开花的文化复合空间的成功转型,更是区域文化生态的系统性重塑,为佛山乃至更多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展望未来,持续破题的禅城,作为全国岭南文化体验新主场的文化空间格局正在重构,“最佛山”的文化生态正在加速重塑,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之旅已然扬帆启程。

采写:南方+记者 阎锋

相关阅读:

文化惠民+产业创新!岭南文化创新展示中心迎客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