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王建强表示,“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智能汽车安全需通过“类脑认知架构”实现向人类驾驶认知模式的跃迁。
王建强指出,当前智驾技术主要是两种路径,其中规则驱动强调可观测与可解释,属于“白盒系统”,但策略固定,难以适应复杂环境;而数据驱动具备一定智能性,能够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场景泛化,但其“黑箱属性”导致决策过程不透明,难以保障关键时刻的安全可靠性。“为突破规则系统僵化、数据系统‘黑箱’的困境,我们提出第三条技术路线:认知驱动。它以人脑认知机制为启发,融合规则驱动的可解释性与数据驱动的学习能力,这种路线一方面让规则驱动的系统具备进化能力,适应更多场景;另一方面推动模糊系统‘去黑箱化’,变成确定系统,实现过程透明、结果可信。”他说。
王建强表示,认知驱动的关键在于:通过对人、车、路系统的深层理解,构建对要素特性、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的准确建模与数字表达。不仅继承了规则驱动的可解释性,也具备数据驱动的适应性,但更强调“理解机制”本身。认知驱动旨在推动智能驾驶系统真正具备泛化、演化和可靠决策能力。
王建强表示,当前自动驾驶系统的实际发展明显滞后于预期,面临的难题仍有很多。虽然不断增加传感器数量和数据规模,但在面对极端复杂场景时,受限于“黑盒模型”的不可解释性与泛化能力不足,系统安全性难以保障,难以突破 L3 向 L4、L5 发展的瓶颈。为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需要构建“自主学习 + 先验知识”的新范式:一方面利用大模型增强环境理解和推理能力,实现自主“智能涌现”;另一方面引入人类知识学习与反馈机制,使系统具备类人认知与决策能力,提升在长尾场景下的安全与泛化表现。
南方+记者 郭小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