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地标,变了

今日斗门
+订阅

1965年7月19日,斗门县在珠江口西岸应运而生。斗转星移,倏忽已是一甲子。

昔日,百米烟囱高耸如“工业旗帜”,今朝,新产业集群正以“新空间”重构版图;往时,码头是走出乡村的“关键节点”,而今,路桥纵横,一小时跨市已成寻常……

这些曾是区域特定时期象征的建筑与景观,不仅见证城市发展的荣光,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与记忆。然而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它们或已悄然被新的地标所更迭。

六十年前斗门初建县时,

黄杨河两岸蕉林与水网密布,

“二山三水五分田”的地貌,

渡船成了连接对岸的日常——

过江一趟,

往往意味着一番周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

斗门交通图景快速更新,

那些维系着两岸生计的渡口,

渐渐淡出了日常的视线。

还记得1988年井岸大桥通车,

那万人空巷的盛况吗?

至今仍烙印在

许多“老斗门”的记忆里。

此后三十载,数桥如虹飞架。

上横大桥、斗门大桥、莲溪大桥、

南门大桥、尖峰大桥、井岸二桥……

天堑变通途,曾经的远途跋涉,

如今已化作通勤路上

最寻常的一段旅程。

上世纪90年代,

交通迎来跨越式提升。

珠海大桥建成通车,

珠海东西互动“交通动脉”终联通。

湖心路与珠峰大道等

主干道相继贯通,

编织起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斗门人的出行,

终于告别了“难”字,

一脚油门,便可畅达四方。

而今,

香海大桥、西部沿海高速……

路桥已褪去“地标”色彩,成为寻常。

通达的路网,让斗门腾飞加速。

工业印记的更迭,

同样深植斗门发展基因。

建县初期,

斗门工业基础尚且薄弱。

1964年平沙糖厂的投产,

为这片土地播下现代工业生产火种。

至上世纪90年代,

斗门制糖业迎来爆发式生长。

三十万亩蔗田连绵起伏,

五座糖厂昼夜运转,

“全国最甜县”声名远播。

制糖产业滋养着一方水土,

更甜透了几代人的日子。

敢闯和敢创的斗门人,

将单一的制糖业下游链条延长,

把斗门县白蕉糖厂拓展成

拥有发电厂、味精厂、造纸厂、

酵母蛋白厂以及供销公司的

“珠海市益力集团公司”。

高耸百米的烟囱是

当年黄杨河畔的“工业旗帜”。

发展的齿轮不停,

城区一河两岸发展规划出炉,

将最美景观留给市民,

沿河企业陆续搬迁,

景致迷人的公园和新建的楼宇

替代了烟雾升腾的厂区,

成为黄杨河东堤新的风景。

工业聚拢,发展跃升。

更多新产业在斗门破土萌发——

富山工业园内

智能装备基地机械臂舞动,

工业“新城”强势崛起,

世界500强、高新企业强强集聚。

新青科技园汇聚伟创力、

汉胜科技等电子巨头,

产业链越发多元及完善。

斗门生态农业园内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珠海最年轻的省级经开区

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势头迅猛,

规上工业产值已破百亿!

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

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

五大产业集群在斗门强势崛起。

从“甜县”到“智造”,

地标更迭间,

斗门工业正在蜕变。

六十年前,斗门的文化舞台

还局限在晒谷场与村头球场。

农闲时搭起的临时戏台,

既是乡亲们看戏曲的好去处,

也是电影放映队下乡的 “露天影院”,

锣鼓声声,光影交织,

仍是许多“老斗门”的集体记忆。

当露天戏台的竹竿还没拆尽,

井岸影剧院已于1985年亮相,

三场连映的电影票常被抢空,

复古海报前围满热议剧情的观众,

攒动的人头涌出剧院门口,

成了斗门人鲜活的银幕记忆。

三十余年流转,

老影院褪去旧装,“长”出了新面貌。

灰白立面上五座拱门列阵,

斗门礼堂以庄严之姿,

成为斗门文化版图的新地标。

90年代初期,

斗门尚无大型体育设施,

村头球场是挥洒汗水的主要去处。

1997年,

尖峰山脚下立起斗门体育馆,

成为斗门首个大型场馆。

虽有 “雨天漏雨、

晴日如蒸笼” 的窘迫,

却点燃了斗门人的体育热情。

各类赛事轮番上演,

呐喊声至今仍在记忆里回荡。

二十多载后,

斗门体育公园华丽蜕变。

新场馆与开阔室外广场相映,

功能更趋多元,赛事规格升级。

“活力”二字,

成为城市的鲜活注脚。

六十年间,

斗门商业格局沧桑巨变。

上世纪60年代,在 “老斗门” 心里,

镇村墟市就是“繁华”的代名词:

商贩沿街吆喝,

摊位前挤满选购的街坊,

热闹场景仿若昨日。

1980年建成的井岸大厦

成了斗门早期的商业地标。

南天百货开业后,

堪称当年斗门最大的商场。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

承载了不少人温暖而珍贵的回忆。

作为斗门曾经的最高建筑物,

甘园大酒店开业的盛况恍若昨天:

锣鼓声声还在耳边,

人头攒动仍现眼前。

时至今日,酒店易名,

但“斗门十五层”

依旧是街坊对它最亲切的昵称。

不远处就是2004年建成的

新民路商业步行街。

一站搞掂吃喝玩乐购,

斗门曾经“最烟火”的地方,

谁会忘记在这的点点滴滴?

然而,短短数百米街道,

承载不下斗门人

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

2018年,大信·新都汇建成,

珠海西部新商圈格局重塑。

2024年,白蕉新城的斗门招商花园城、

尖峰南的世荣·万达广场相继开业,

共同构成主城区“商业黄金三角”。

斗门人的“买买买”,

从仅有的一条街、几间铺,

变成了在家门口、在指尖……

六十年前,

黄杨河两岸尚是连片滩涂,

潮水退去时,裸露的泥滩上

只有零星野草摇曳。

那时斗门人眼中的“公园”,

大多是村口老榕树下的石凳。

六十年光阴

在潮涨潮落间流转,

当年的泥泞滩涂,

已然变成市民亲近自然、

乐享生活的“网红休憩地”。

芦苇、红树、落羽杉,

替代了昔日一眼到底的滩涂;

雕塑、廊桥、公园,

与候鸟翩翩点缀其中,

每一处都成了养眼画卷。

尖峰山野趣依然,

沿盘山步道拾级而上,

在观景平台将美景尽收眼底,

好一幅绿水青山画卷。

更令人欣喜的是,

一座座崭新的“善雅书房”

悄然在河畔、公园旁生长,

成为斗门人休憩心灵、

拥抱自然的“书式圈”。

从糖厂烟囱的袅袅蒸汽,

到科创中心的亮眼崛起;

从甘蔗林的连绵绿浪,

到高楼群峰的现代写照

……

60年斗门,

地标随岁月更迭,

每一处“新生”,

既是对历史的回望,

更是向未来的全新生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