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有一群被群众亲切称为“满格充电宝”的年轻干部。他们既能讲好阮西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又能在禾虫养殖基地破解生态密码,更以“凌晨四点查违建”的硬核作风守护基层治理底线。
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干部队伍,正以“红色基因传承、担当作为锻造、纪律规矩塑形”的成长路径,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成长答卷。
讲好红色故事
阮西上寨村200年树龄的古榕树下,“90后”干部刘昌荣正抚摸树皮上的斑驳痕迹:“老树新枝,红色精神如同这古榕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土壤。”作为城西街道党政和人大办主任,他参与打造的“榕树讲堂”已开展37场现场教学,让1200余人次干部在树影婆娑间聆听革命武工队篷船蓑衣的战斗故事。
更富创新的是“三个一”工程:每名新入职干部要走访10户老党员、撰写1篇口述史、参与1个红色微项目。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在城西街道形成系统化工程。街道整合上寨村“榕树讲堂”、“革命老区村”、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抗击日军战斗遗址等红色坐标,构建“1+N”实践教学矩阵。去年,年轻干部林宇彰在参观作战地图展品时深受触动:“当年战士用‘脚入三尺泥土’的实干精神支持革命,今天我们要把‘民心温度’作为工作标尺。”他牵头制定的《绿美红色乡村提升建设方案》,已帮助3个自然村开发研学精品路线,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行走田埂助农增收
红色基因要落地生根,终须在产业沃土中开花结果。
在阮西村,禾虫与水构成了独特的产业密码。年轻干部林心如跟随农技专家行走田埂,动员村民加入“多年生稻+禾虫”种养。
这名农口线干部刚到街道时,曾因村民不理解土地流转政策急得掉眼泪。如今她已能熟练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动1310亩耕地和滩涂面积变身“金饭碗”,2024年,随着省博士工作站和市级研究院落户,“多年生稻+禾虫”种养模式实现“一造多收”:禾虫田每亩收入可达3万元,优质水稻每亩收益超5000元,带动40余名村民年增收千元以上。
相距不远的第一埒村,电商创意园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年轻的村支书朱远超抓住电商机遇,在街道支持下将闲置小学变身多功能电商基地,吸引40余家企业签约。他参加“百千万工程”交流学习,考取专业证书,带领全村向“中国斗鱼第一村”冲刺:500多家网店、200多名从业者,2024年斗鱼产值破8000万,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从第一次征地拆迁时的手足无措,到独立负责城乡建设改造项目,街道给了我太多实战机会!”“90后”街道办副主任付振伟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城西街道“压担子、搭梯子、给位子”的培养哲学。
“我们坚信,最好的培养是信任,最深的厚爱是赋能。”城西街道组织委员黄小妍阐述其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理念。在街道负责组织工作的黄小妍牵头打造了“三阶训练营”:新入职干部先在党政和人大办跟班1个月熟悉政务运转,再通过“老带新”机制参与矛盾调解等急难任务,最终独立领衔重点项目。
街道建立了“重点信访包案组”“挂点村(社区)工作组”等实践平台,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同时让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手把手教学,赋予年轻干部一定的探索空间和创新权限,鼓励他们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试、勇敢闯,保护他们的锐气和创造力。
“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摔打磨砺,是培养他们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文霆总结说。
守牢纪律规矩
“街道纪工委的严格要求和及时提醒,就像航海中的灯塔。”林宇彰对“青廉育苗”计划的比喻,道出了城西街道的管育哲学。
街道结合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准确规范运用“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街道调整2名年轻干部参与纪检监察工作,通过与干部职工签订《廉洁承诺书》,发出廉洁提醒短信1000多条、开展谈话提醒50人次,构建“八小时外”监督网。
在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的年轻干部成晓颖看来,作风建设不是空泛说教。“如今,我愈发明白,所谓‘第一颗扣子’,从来不是单靠理论说教就能系正的。”街道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开展“鼍城夜访”,深入村民群众之中倾听民意,以人居环境整治、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务实举措将实事办进群众心坎,让清风正气浸润民心。
从古榕树下的精神洗礼,到禾虫田间的创新突围,再到廉政课堂的思想淬火,城西街道的年轻干部们用行动诠释着:红色基因是永不枯竭的能量源,实践锻炼是持续满格的充电器,纪律规矩是稳定输出的变压器。
正如许文霆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所言:“我们不仅要造‘满格充电宝’,更要培养‘自带光源的发光体’。”在这片热土上,21名年轻干部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也让城西街道的基层治理经验,成为新时代干部培养的阳江样本。
撰文:赵强 黄小妍 黄一刚 苏琦淇
图片:城西街道办事处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