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造”海工装备,再次成为新闻里的“显眼包”。
日前,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拖带起锚船“RAWABI 214”顺利交付,将前往沙特投入运营。
过去几年,江门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壮大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推动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侨乡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8%。
现代化海洋牧场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 甄永光 摄
这无疑是一个亮眼的数据。近期,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曾面临海洋经济开发不充分短板的江门,如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向海图强,向“新”而行。海上新广东的巨轮已经启航,江门挺进深蓝的航速只会越来越快。
向“新”的底气
很多人都知道,江门是一个拥有西江、潭江等重要水资源的水利大市。
但拥有9500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江门同时也是广东重要的滨海城市,这一点在以往就不太为人所知了。直到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不少网友才在一条流传颇广的短视频里得知——
珠江口八门入海,江门占据其二,是大湾区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的沿海城市。
上下川岛旅游区。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在江门,“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观一应俱全。这座依山傍海的湾区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具备陆海统筹、港园一体推动海洋产业布局的良好条件,又有面向南海开发的近距离优势。
这样的综合条件,在现阶段的大湾区范围内来说,可以称得上非常优越。某种程度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这就是江门最大的底气。
例如,新会银洲湖是西江、潭江两大水系江海转运的枢纽,有珠三角西部“黄金水道”之誉;连接银洲湖的崖门水道是省重点航道,乘潮通航能力达2万吨,可为海工装备制造、测试等提供良好条件。
而在海洋文化旅游方面,新会、台山、恩平等县(市、区)都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例如闻名遐迩的上下川岛旅游区。全市海岸带分布着红树林湿地、海丝遗迹、华侨古村、渔港等,山、海、石、田、楼相映,海洋风光与陆地风情相结合,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
不仅有大江大河,更有辽阔海域、深水岸线。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正是江门海洋经济向“新”而行的最大底气。
蓝色引擎注入“新”动能
一个多月前,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新会崖门水道岸边顺利下水。
“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挺进深蓝,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比拼向远洋深海拓展的能力。这就离不开大型科考装备、深海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背后是工业的“肌肉秀场”。
这恰恰也是江门的优势所在。
今年4月,省领导到江门调研经济工作时指出,临海是江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优势和潜力所在,要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发展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加快实现蓝色崛起。
从2023年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到2024年的世界首台适应台风海况的无人海浪发电船“华清号”,再到“湾区伶仃”号……过去三年,拥抱行业复苏周期的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其中去年增速高达59.7%。
以海工装备为代表,目前江门已建立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经济五大类28个细分产业和15个海洋主要产业中,都有产业分工与前瞻布局,其中不少细分领域都是孕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
除了海工装备,现代渔业、清洁能源和滨海文旅等几个领域可能是江门海洋经济最有投资前景的细分领域——
310多个新型深水网箱星罗棋布,“台山1号”养殖平台如海上堡垒巍然矗立,台山鳗鱼出口量占全国六成以上;
川岛海域风车林立,总投资超110亿元的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破浪前行,台山核电、液化天然气(LNG)储备集散基地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未来将打造大湾区能源保障基地;
依托优良的岸线资源,盘活滨海旅游资源,新会崖门渔港创新“渔业+文旅”模式,争创广东省海洋旅游海钓产业试点,打造滨海版“三点三”精彩之旅……
要将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还是产业。由点及面,江门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整合利用海岸、海岛、港口、海湾等资源,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动能十足。
一场“1+1>2”的双赢
一艘艘海工重器挺进“深蓝”、一座座海洋牧场拔“海”而起、一个个滨海沙滩人气“爆棚”……从崖门水道到广海湾,江门的“蓝色崛起”绝非偶然。
但要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实现蓝色崛起,侨乡发展海洋经济也还需要克服科技和资本等关键要素缺乏、本地产业集聚发展不足等短板。
破局的关键,也许就在大桥东岸。
今年3月,江门党政考察团赴深圳,船舶与高端海工装备产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话题,成为此次深江跨行政区合作发展讨论的重点。这是继去年11月,江门首次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下称“海博会”)上亮相后,两地海洋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事件。
深海养殖是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是深圳?答案不外乎八个字:优势互补、各有所长。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三大船舶产业聚集区之一,深圳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而在广东海工装备产业的布局中,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创新策源地,珠海、中山在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优势,江门则凭借银洲湖、广海湾等深水良港和制造业基础,成为重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两地正在加快规划建设66平方公里的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积极构建“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合作模式,推动知名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总部落地深圳、生产基地落户江门,共建大湾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不难预见,两地围绕海洋经济展开合作,注定是一场“1+1>2”的双赢。拥抱海阔天空,一个挺进深蓝的江门值得更多的期待。
◆相关
“养殖航母”背后的“黑科技”
从上空俯瞰,“湾区伶仃”号仿若一艘“养殖航母”。这艘高如9层楼、长达155米的“养殖航母”,养殖水体约8万立方米,年产能与陆地5000亩鱼塘相当。
“湾区伶仃”号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作为“江门造”海工装备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湾区伶仃”号处处都是“黑科技”。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黄红宇介绍,与传统的定点养殖不同,“湾区伶仃”号可以移动到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水质区域,大幅提升鱼肉品质,这也对船的抗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附近海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雨水天数多,我们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可以抵御12级台风。”黄红宇说。
“湾区伶仃”号另一个特点是实现新能源驱动,在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量。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为响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和“双碳”目标的要求,“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同时,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一对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能够让她自由遨游于湾区海洋。
此外,“湾区伶仃”号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为养殖人员作提醒。在“游弋”的模式下,“湾区伶仃”号采用全自动无人养殖模式,实时监测鱼群状态和环境数据,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南方+记者 董有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