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再次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明晰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广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海的优势、深入挖掘海的潜力,一幅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壮阔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聚焦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从战略布局、创新动能、产业升级等维度进行深入研讨,敬请关注。
奋楫争先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凌
文 | 宁凌 曹阳春
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洞察力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议题,强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与合作共赢等重要原则。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的“排头兵”,广东今年6月份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海上新广东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方向路径与使命任务。当前,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奋楫争先。
向海图强,筑牢海洋强省发展根基
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近年来广东以陆海统筹破题空间约束,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基因,以生态优先重构人海关系,基本建成“四区一地”。
锻造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驱动经济能级系统性跃升。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27.3%的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彰显“蓝色引擎”的支柱功能。产业结构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系统创新的根本性转变,三次产业比值优化至3.4:31.0:65.6,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与新兴产业规模突破共同诠释产业结构的系统优化。创新“双循环”海洋合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国际航线与港口合作,不断提升蓝色经济话语权。规模优势、结构红利与开放动能的三重叠加,助力广东加快从海洋经济大省迈向海洋经济强省。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推动科研范式向产业生态转变。建设战略科技载体,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集聚院士团队形成尖端智库,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提供全链条验证服务。技术攻关呈现范式跃迁,“海龙号”攻克深水作业系统集成难题,广东海洋大学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等“卡脖子”技术,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种业强“芯”。设施支撑实现体系升级,以“中山大学”号万吨级科考船与“实验6”号综合调查船为核心构建南海探测网络,拓展深海认知边疆。科技载体、技术跃迁、支撑体系的系统保障,推动广东海洋科研范式从单一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主导的系统创新转变。
树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增值的范式转型。创新海岸线占补平衡机制,出台首部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与排污口动态清单管理。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推进海岸修复、红树林保护等“五大工程”,开创全国蓝碳市场化实现机制。系统治理持续完善,通过海岸带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与美丽海湾建设协同,形成全域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机制创新、价值转化与系统治理的发展逻辑,标志着广东人海关系正从防御性保护迈向增值型治理。
创建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基石。创新海岸带管控体系,通过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实现陆海功能协同配置。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突破性创新,“阳光用海”审批系统提升行政效能,无居民海岛市场化出让开辟生态资产盘活路径。风险防控能力系统性跃升,“海陆天”立体观测网络与全国首个省级海啸预警系统构成韧性治理双支柱。空间规划、市场逻辑与安全韧性的治理范式,为全国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制度样本。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重要基地,切实履行国家南海经略使命。战略资源勘探实现主权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试采完成从探索性向试验性跨越。深水能源开发体系加速成型,深水气田构建国产化开发链,高栏海管工程打通粤港澳能源输送动脉。战略保障能力系统性跃升,湛江港深水航道承载超大型资源运输船常态化作业,深海科考形成完整支撑链。资源主权、技术自主与保障自强的深度融合,彰显了服务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广东作为。
创新破局,构建海洋治理广东范式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广东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模式创新重塑产业生态,探索出一条区域统筹、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开放共赢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区域统筹,破解经济发展失衡难题。广东直面沿海与内陆、湾区与两翼的发展落差,创新构建“湾区引领-两翼支撑”的空间治理范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划定临港产业集聚区与生态保护区,杜绝无序开发;创新飞地经济收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转化税收分成等制度,破解珠三角与沿海县域协作壁垒;实施港口群一体化运营改革,以通关协作、信息互通、航线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单点优势”迈向“系统效能”。广东通过区域统筹的治理方案,重塑生产力布局逻辑,以利益共享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实现资源全域优化配置。
科技赋能,打通成果转化核心堵点。广东针对海洋科技“研用脱节”痼疾,构建“制度赋能+技术攻坚”双轮驱动体系。创新重大平台混合运营机制,通过“公益开放基础服务+市场定价专项验证”模式,吸引全球优质团队入驻;建立产业技术攻关联合体,以“企业出题、共同出资、成果共享”机制,攻克海上风电等关键核心技术。广东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平台效能,以契约化合作破除产学研壁垒,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海洋产业跃迁的底层支撑。
生态优先,重塑人海共生发展逻辑。广东摒弃保护与开发的对立思维,开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跃升体系。探索修复工程生态变现机制,绑定碳汇交易与生态养殖,湛江蓝碳项目实现保护投入市场变现;创新产业绿色准入双清单制度,推动产业链低碳循环耦合;创建海域立体开发范式,形成“风机基座为礁、养殖网箱悬垂、休闲旅游配套”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复合利用模式。广东通过制度设计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量化资产,以规则重构提升生态转化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正向循环。
开放共赢,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广东从参与国际分工向主导规则制定跃升,构建开放共赢新体系。创新跨境航运服务规则衔接,试点国际船舶登记“一事三地认”;搭建技术交易标准平台,推动智能养殖装备等标准互认;建立战略资源开发保障制度,资源勘探实行“央企技术攻关+地方配套保障+军民融合护航”模式。广东以规则衔接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制度创新保障开放合作,从海洋经济参与者逐渐成为全球治理规则贡献者。
谋篇深蓝,擘画经略海洋战略新局
新征程上,广东仍需进一步完善经济格局、产业体系、发展支撑与制度保障,以海洋战略谋划践行经略海洋的时代使命。
陆海统筹,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进一步完善“黄金内湾”战略枢纽,通过临港产业基地与粤东西北飞地产业园的要素双向对流机制,弥合沿海与内陆发展断层。深化湾区海洋生态共保联治,落实海岸带“三生空间”智慧管控。重点打造环珠江口世界级港口群联盟,推动航运服务、临港制造、海洋文旅三链融合,将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深化山海协作的战略构想转化为全域协调发展实景。
产业跃迁,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实施传统产业绿色革命与未来产业卡位战略双轨并行。设立海洋产业高级化转型基金,以技术标准升级倒逼石化、船舶等产业低碳循环改造;创建国家级海洋未来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前沿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渔业“耕海牧渔”智慧化升级,构建“养殖—加工—休闲”三产融合的粤海粮仓体系。通过“优旧育新、三产联动”的系统重构,构建丰实粤海粮仓、深耕海洋制造、升级海洋服务的产业跃升路径。
科技驱动、基础先行,筑牢经略海洋新基座。加速建设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深海资源开发综合保障基地,突破商业化勘探开发装备技术瓶颈。强化“科考—研发—中试”全链条支撑网络,强化极地科考、深渊探测等战略能力。推进智慧港口、海底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空天海地的立体观测体系。以“硬科技突破+软实力提升”双轮驱动,夯实兴海科技与兴海设施的能力根基。
制度创新,保障治理体系新秩序。建立省级海洋高端决策智库,推动涉海审批“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粤港澳海洋规则衔接,创新“省级统筹—沿海牵引—内陆协同”的组织模式,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与安全韧性评估体系。通过“智治引领、制度型开放”的双维突破,创新海洋治理现代化广东范式。
宁凌: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
曹阳春: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
高效协同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徐天
文 | 徐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经济大省广东肩负挑大梁责任使命,更应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努力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路。要从向深向远要纵深、向新向质要动能、向内向外要联通,三大路径协同推进,为加快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强劲动力。
向深向远要纵深,全面拓展蓝色发展新空间
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不断拓展广东产业发展空间和战略纵深”,到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拓展新空间”,充分说明向海拓展新空间、挖掘新动能始终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
当前,深海已成为各国争夺战略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阵地。打造海上新广东亟须把发力点向深远海延伸、向大洋极地拓展,全域释放空间潜力。一方面,要走向大洋、角逐两极,抢占深蓝高地。高标准建好用好极地综合保障基地、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依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范围从近海延伸至深海、极地。加大对南极科考研究、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极地深海领域支持力度,全面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另一方面,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全域释放空间潜力。统筹“陆—岸—近海—深远海”空间优化布局,形成“研发在陆、制造在近、应用在远”的产业空间链条。加强珠江水系内河航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内河港口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飞海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内陆市县加快嵌入海洋产业链。
向新向质要动能,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今年6月出台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把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推进。而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协同。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科技兴海与产业强海双轮驱动,不断挖掘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自2018年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连续7年累计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0项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有力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面对国际海洋科技革命与产业竞争加剧的形势,广东亟须加速突破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壁垒,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上产业集群”,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和实践地。一方面,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持续拓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全序列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重大平台以及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大科学装置,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加速海洋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向深远海要生产力,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的强度与韧度。依托海岛探索建设深远海养殖保障基地,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打造“粤海粮仓”。加快推动海上风电深远化、规模化发展,深化大容量风机等技术研发应用。聚焦深海基因等具有引领性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与落地。
向内向外要联通,积极构建海陆一体战略通道
当前,国际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增加,海洋作为联通世界的主要桥梁以及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广东紧邻连接亚、欧、美、非等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航运主干道,拥有外向型经济的深厚根基和通达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同时毗邻亲近港澳、内接广袤腹地、侨民遍布五洲,深度挖掘海洋的要素联通、协同纽带、制度创新等功能价值有基础有优势。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全面塑造海洋合作新优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重点打好“三张牌”。
打好“开放牌”,构建环南海经济圈核心枢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共建伙伴,深化港口航运、临港经济、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在各国沿海地区建设分布更广、功能更全的合作产业园区,加快缔结友好港口、促进通关便利化等。
打好“港澳牌”,高质量建设“黄金内湾”。充分发挥大湾区制度优势,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资源、平台向“黄金内湾”沿岸集聚,合作发展高精尖海洋新兴产业和航运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完善大湾区“硬联通”,形成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多元化的互联互通格局。
打好“协同牌”,深化省际区域合作。强化与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协同,深入构建粤桂琼、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快提升粤东粤西港口群综合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汕头、湛江等临港经济区和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等平台;积极提升中欧班列、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运能,拓展面向西南、中南腹地的海铁联运和内河运输网络。
作者系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以科技创新激活广东“蓝色引擎”
黄晓凤
文 | 黄晓凤
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坚持科技“兴海”,以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向海而生”到“向海图强”的新突破
近年来,广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形成和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在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赋能海上牧场“蓝色革命”。广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如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牧场+”的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种苗培育、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打造了万亿级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装备平台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在广东建成。从科研到应用,“蓝色粮仓”越建越丰实,“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注入了“蓝色动力”。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广东坚持科技“兴海”,以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为抓手,全面开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海洋六大产业专项拉动创新成效显著。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2018年以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颠覆性技术突破与未来产业布局协同前进。目前,全省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主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达1.76万件。广东在南海可燃冰试采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漂浮式风电、LNG(液化天然气)船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广东积极布局深海矿产、海水制氢、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洋碳汇等未来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迈上新台阶;完成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为商业化开发深海矿产资源奠定技术基础;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极大地提升了海洋物流智能化水平。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与深海勘探、波浪能和潮汐能发电、海洋生物等产业的高度集成,将引发大量的海洋融合式技术创新,极大地拓展、便利人类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意味着激发新动能、拓宽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激活“蓝色引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蓝色硅谷”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深海养殖装备、海洋遥感卫星、可燃冰开采等“卡脖子”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坚持基础先行,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好用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大洋钻探船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国之重器”,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布局一批国家级深海基础研究院,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综合科考基地、创建国家级海洋大数据平台,联合高校建立粤港澳海洋高校联盟。
大力引育现代海洋创新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海洋专项,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顶尖海洋科研团队,扩大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朋友圈”。通过引育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推动海洋经济从传统渔业、传统航运等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转型升级。
建强兴海设施,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建好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港口”行动计划,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建设世界级智慧港口群。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园区:大湾区聚焦建设海洋高端制造与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园,粤西建设“海上风电+制氢”“风电+储能”新兴产业园,粤东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核心区。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重点围绕智能网络、新能源设施、生态监测、新兴产业平台等领域,系统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软硬条件。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广东财经大学2025年度“揭榜挂帅”项目(2025JBGS03)阶段性成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