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铜山海协奏曲⑤丨石龙支教教师用教育情怀架起粤黔协作连心桥

宜居石龙
+订阅

春日暖阳洒满黔东大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官舟三完小”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来自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支教教师单瑞兰正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多媒体屏幕上跳动着互动习题。这幅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生动画面,正是东莞长安组团对口帮扶贵州铜仁沿河的真实写照。

“支教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用‘一年’这个不算长的时间,去做一件值得一辈子怀念的事。”单瑞兰说道。自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石龙镇所属的东莞市长安组团与贵州铜仁沿河县携手同行,在教育领域开展深度对口帮扶,通过“组团式”协作、校际联盟共建、教师结对等模式,推动沿河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8月,单瑞兰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投身长安组团与贵州铜仁沿河的教育协作工作当中,跨越山海一路西行,来到官舟三完小,担任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挂职当地思渠镇中心完全小学副校长。在为期一年的教育帮扶时间里,她本着“沿河所需,东莞所能”的帮扶理念,用29年的教学经验为铜仁沿河带来了东莞教育的“春风”,用爱心和奉献点亮孩子们的世界,展现了教育的美好与更多可能。

用温情守护儿童成长

播种希望的教育田野

“来之前我以为这里的教学设施会很简陋,也担心能否快速适应开展教学。”据了解,官舟三完小地处农村、依山而建。然而,当单瑞兰初到学校时,她却有着惊喜的发现,“现在学校的设施已经相当不错,每间教室都配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楼内也有各种功能室,新的操场也在建设中。”得益于近年来东西部协作的持续投入,官舟三完小大部分设施都是最新购入的,教学设备也较为先进和现代化。尽管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但单瑞兰很快发现,当地的孩子们在学习习惯、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官舟三完小校园环境

官舟三完小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眼中既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又流露出对情感需求的矛盾,这种情景让人十分心疼。”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当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十分薄弱,也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单瑞兰意识到,相较于东莞数字化教学的成熟体系,当地的教学更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也让她深刻感受到教育在这里的特殊意义。在数字化手段匮乏的现实下,她选择回归教育最质朴的模样——从孩子们的起居日常入手,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为此,单瑞兰所在的支教团队依托学校省级课题《粤黔教育帮扶助推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研究》立项的契机,创新性提出“1+1+N”模式,即通过“1+1”东西部协作,以卫生、饮食、作息等生活细节为切入点,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等,延伸至课堂专注度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等多元领域,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成长缺口”。

△单瑞兰所在支教团队就该课题举行研讨会

在这一模式的悉心培育下,学生们正经历着从内而外的成长变化。尤为显著的是课堂氛围的活跃——曾经怯于开口的孩子们如今小手越举越高,提问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追问“为什么”,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去解题,甚至在课后围着老师探讨课堂延伸的话题。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和主动思考能力萌芽的生动体现。

更让单老师触动心弦的是班上一位女生的蜕变故事。“班上有个女生,父母离异后长期在外务工,她只能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这也导致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作为教育者,单瑞兰深知这样的孩子更需要从生活点滴入手,给予心灵的呵护与成长的陪伴。在日常,单瑞兰会在午餐时不动声色地往她餐盘里加一枚热鸡蛋;在课间便捧着绘本与她轻声共读,引导她主动开口交流,抽空为她补习缺失的基础知识,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社交和学习习惯。“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她的学习成绩从原来的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看着她变得越来越快乐、自信,我心里特别欣慰。”看着女生的变化,单瑞兰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某天课后,这位学生向单瑞兰递上一张纸条:“老师,我太爱你了,您辛苦了,我很爱你哟!”这张承载着孩子心意的纸条,至今仍保存在单瑞兰的手机相册里。

△单瑞兰与学生共读绘本

承载着孩子心意的纸条至今仍保存在单瑞兰的手机相册里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应对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复杂学情,单瑞兰灵活调整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组内的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产生主动求知的渴望。在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单瑞兰察觉到学生阅读积累的缺失。当得知学校图书不足、学生课外知识匮乏,她第一时间向石龙镇中心小学领导汇报情况,并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为学校争取到一批涵盖文学、科普、艺术、历史等领域的优质读物。20254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石龙镇中心小学捐赠的1600册图书顺利上架,东莞与铜仁两地的孩子们也因阅读牵起了友谊的红线。如今,学生在校内读书长廊捧着从东莞送来的书籍,或倚栏静读,或围坐分享,书香文化已然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

20254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石龙镇中心小学捐赠的1600册图书顺利上架

架起莞铜教育协作桥梁

点亮乡村教育新火种

“大家猜猜小老鼠和大脸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在沿河县实验小学的公开课上,单瑞兰以这样一句充满童趣的提问,开启了《猫和老鼠》看图写话示范课。在这场课堂上,单瑞兰结合她赴南京学习的“童漫作文”教学理念,巧妙地把“抖包袱、搭支架、猜情节、谈想象”的创新模式融入教学,通过有趣的漫画引导和互动式讨论,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漫画情境中掌握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为该校老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下课铃响时,一名全程举手抢答的女生拽着单瑞兰的衣角追问:“老师,写话课太好玩啦!明天还能上吗?”这般充满温度的教学场景,恰是她日常助力当地教学的生动缩影

在支教过程中,单瑞兰始终致力于推动莞铜两地教育理念的融合互鉴。她敏锐把握两地教育生态差异——“东莞侧重素质教育与智慧教育创新,而铜仁则更注重基础知识和考试成绩”,认识到两地学生学情存在差异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单瑞兰通过常态化开展示范教学、引入东莞小学语文教研线上活动等形式,不断组织两地教师一同交流学习、展开深度研讨,推动粤黔教育协同发展理念在乌江之畔生根发芽。

△单瑞兰通过开展示范课和研讨活动等方式,多次和沿河县本地教师展开交流

教育协作的深度推进,需要系统性的架构支撑。为进一步深化东西部教育协作实效,充分发挥东部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单瑞兰与支教团队全力打造1+5+N教育联盟,以1个粤黔示范校(官舟三完小)为中心,以5个结对帮扶校官舟三完小、沿河县实验小学、中界镇中心完、思渠镇中心完、甘溪镇中心完学)为实践点,形成辐射全县N所学校的教育资源网络,系统性助力当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作为团队的骨干成员,单瑞兰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常态化深入各联盟校开展送教送培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展示、教研工作坊、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有效促进区域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与教学经验的双向流动,截至目前已开展送教送培活动10次、讲座2次、评课20余节。

△到各个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

如果说教育联盟是协作的筋骨,那么青年教师培养便是造血的肌理。“沿河县当地的学校拥有一批年轻活力的教师,他们在教研上有着钻研、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帮助当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单瑞兰通过“青蓝工程”与6位来自沿河县不同学校的教师结对,向他们分享前沿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把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倾囊相授,帮助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留下更多“带不走”的教学理念。课余时,单瑞兰经常与当地教师们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并积极引领教师们参与优质竞赛。在一次县级语文公开教学比赛中,单瑞兰指导的青年教师起初因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互动不足而屡次受挫。经单瑞兰与她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模拟课堂实训后,该教师主讲的公开课最终斩获县级二等奖,成为支教团队“传帮带”机制实效的有力注脚。

△单瑞兰(第一行左一)与沿河县本地教师结对

东江边到乌江边,单瑞兰用一年支教时光,在黔东大地播撒教育火种。当被问及这段山海之约的感悟时,她以一句话道出初心:“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让乌江的水泛起珠江的浪。”这既是教育者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情怀,更是东西部教育理念交融共生的隐喻。谈及支教生活结束后的规划,单瑞兰眼中满是坚定:“即便日后回到东莞,我仍会以教育者的身份牵紧两地纽带,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支持沿河当地教育发展。”这句的承诺犹如她课堂上未曾擦去的板书痕迹,镌刻下关于教育理想的永恒注脚——当一棵树的枝丫跨越山海摇动另一棵树,珠江与乌江的浪潮终将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沃土上,汇聚成奔涌向前的浩瀚江海。

出品|石龙镇融媒体中心

文、编|叶嘉瑶

图|叶嘉瑶 受访者 沿河融媒体中心

视频丨李泽峰 沿河融媒体中心

校对|刘靖童

值班编委孙璐莎

审发|戴晓东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众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