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庭出具的《信用证明》,银行的授信批复下来了,我们资金周转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公司将加快推进验收回款进度,争取早日让公司经营步入正轨。”近日,东莞第一法院松山湖法庭法官袁小梅和调解员黄才玲收到了一则好消息。
这则消息的背后,不仅是一场挽救企业于危难的司法救助实践,更是法庭实施“先行调解+信用证明”机制、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到重获银行授信,某科技公司的重生之路,生动展现了司法服务如何精准发力,为产业链共生注入新动能。
左一为黄才玲调解员,左二为袁小梅法官。
资金链卡壳成被告
企业融资遭碰壁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某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池和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商和高端制造企业提供相关自动化设备和服务。
今年6月初,科技公司运营负责人向袁小梅发来一则求助信息:“袁法官,我们无奈涉诉成被告,向银行贷款遭拒,请帮帮我们吧。”
原来,近年来受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环境影响,该科技公司客户项目验收及回款进度进度未达预期。由于下游客户回款周期过长,公司现金流长期承压,至2024年底已出现严重的资金流动性困难,对上游供应商款项出现超期拖欠情况。
在供应商货款支付与员工薪资发放的双重压力下,公司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2025年上半年,多次催收未果的供应商们相继向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累计案件达14起,诉请标的额超过500万元。
在此情况下,为缓解资金压力,科技公司曾尝试通过东莞某银行融资,但银行发现科技公司存在多起未结诉讼(均为被告)且已被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最终拒绝发放贷款。这对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急需资金支持的科技公司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先行调解+信用证明
打通企业纾困“最后一公里”
在收到求助信息后,袁小梅与科技公司运营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到该公司具备较强的核心技术优势,且身处前景广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袁小梅实地走访发现,该科技公司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下游客户回款周期过长,资金周转困难。尽管科技公司有6300万元应收账款尚未收回(足以支付上游供应商欠款),但由于回款延迟,短期内仍面临现金流紧张问题。在此情形下,科技公司希望先通过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压力,争取时间等待回款到位。
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因无法准确获取企业涉诉的具体原因、标的金额及履行情况等信息,难以开展精准的风险评估。因此,银行对企业信誉的评估往往依赖于第三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数据。
东莞某银行在某查平台发现该科技企业存在涉诉记录后,对其信用状况产生了质疑。尽管科技公司多次向银行解释相关诉讼并非由恶意拖欠货款所致,但银行仍对其陈述持保留态度。
“你先别着急,我们建议你们向银行申请信用征询函,以便我们核实一下公司具体涉诉情况。”在袁小梅建议下科技公司决定向银行申请信用征询函,以便法庭了解公司具体涉诉情况。
袁小梅法官。
松山湖法庭收到信用征函询后,全面摸排了该科技公司的涉诉原因、标的金额及履行情况,发现科技公司前期的涉诉案件均以调解或撤诉结案,且对于已调解案件的分期付款,科技公司均按时足额履行。此前采取保全措施的供应商也陆续申请解封,未有一宗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经松山湖法庭综合分析评估后认为,科技公司“虽诉而有信”,不应让“信息差”阻碍其后续经营发展。最终,松山湖法庭决定向银行出具《信用证明》,以帮助科技公司获得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面对科技公司新来的案件,袁小梅与黄才玲联手上阵,黄才玲先行调解组织双方磋商解决,袁小梅则引导双方从产业链共生角度考虑。一方面向债权人强调“放水养鱼”的长远利益、多赢效果;另一方面帮助债务人树立面对困境的积极态度和履行债务的责任意识。
她们主动搭建沟通桥梁,耐心疏导矛盾,引导供应商理性看待企业暂时性困难。通过多轮调解,不仅依法维护了各方权益,更巧妙修复了供应链的信任裂痕,为科技公司在银行授信的关键窗口期赢得了转圜余地。
银行在收到法庭出具的《信用证明》后,快速进行了资料审查,仅一周时间科技公司便获得银行500万元的授信批复,后续还在申请1000万元的授信批复,最终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的困难。
作为东莞第一法院金融专业法庭,松山湖法庭始终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理念,为辖区企业提供高效司法服务。在涉企纠纷化解中,松山湖法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精准对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司法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后盾。
目前,松山湖已建立科创金融司法服务协同机制,截至2025年5月,园区已有22家初创科技企业成功申报“科技成果转化贷”,累计获得授信总量近1.5亿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撰文:向熙航 陈启亮
图片:麦晴怡 部分由受访单位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