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日,音乐教育学院“星”声共振突击队赴梅州蕉岭开展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星海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在当地开展“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进校宣讲、走访慰问贫困户、举办“青春赋能百千万·兴乡筑梦共前行”音乐会、参观红色基地等丰富的美育乡村实践活动,用新时代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之路贡献星海力量。
政策宣讲进校园,浇灌求学希望之花
7月4日下午,蕉岭县华侨中学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音乐教育学院“星”声共振突击队队员化身政策宣讲员,为当地100余名高中学子详解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发放资料500余份,现场解答疑问30余条。
突击队现场开设“音乐政策角”,宣讲团成员现场用温柔的声线为大家带来《飞云之下》《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歌曲,背景屏幕同步播放助学政策动画,现场学生一同跟唱。音乐教育学院受助学生唐海洋用自身助学贷款方式顺利入学,在大学期间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入党并参加援疆支教团的励志经历进行现场宣讲,同学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
“原来读大学有这么多支持渠道!”一名高三学生激动地说。突击队这场“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精准对接县域教育需求,将政策“活水”引入乡村,为经济困难家庭点亮求学之路,彰显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担当。
温情走访暖民心,音符融化生活寒冰
7月5日午后,南磜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突击队的黄马甲如暖阳跃动。南磜村斑驳的土墙院里,橙黄物资袋上的“福”字与门楣春联相映生辉。在南磜镇团委专职副书记戴启东同志的带领下,突击队走访慰问了南磜镇南磜村5户困境留守儿童和当地贫困户。他们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伤卧床不起。党总支书记何汉良用客家方言对他们亲切问候,并代表音乐教育学院教师党员送上集体募捐的善款,突击队志愿者们送上米油等慰问物资。面对着留守儿童小黄满墙的荣誉证书,队员们开展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鼓励贫困学童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并给孩童们送上了文具。
随后突击队参观了南磜村百年围龙屋——“观察第”。青砖黛瓦诉说着另一重红色记忆。门楣“百忍传家”石刻下,突击队员轻抚客家人“聚族而居、共御外侮”的家族训示,1930年,这里曾作为中共地下交通站,用夹墙密道护送革命者穿越敌占区。
美育盛宴浸润乡土,艺术赋能文化振兴
7月6日,蕉岭县长潭镇米香中心剧场内,一场由共青团蕉岭县委员会、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广东省“双百行动”驻蕉岭县服务队主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团委及“向美而行”辅导员工作室承办的“青春赋能百千万·兴乡筑梦共前行”主题音乐会温情上演。
音乐会由突击队带来的13个原创节目和蕉岭当地青年2个节目合作完成。星海学子通过校园原创音乐作品深耕地域文脉——梁尤其老师独唱的《蕉岭》以洪亮歌声勾勒闽粤赣交界之地的山水灵秀,而《月光下的石窟河》则用流淌的音符描绘蕉岭月夜的温柔画卷,让乡愁化作可聆听的诗篇。
合唱《月光光》的质朴旋律响起,承载着客家人童年记忆的乡音瞬间唤醒集体共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乐器弹唱《鼓楼》则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历史的厚重回响与现代的跃动节奏交织,赋予传统建筑以情感脉搏。
女声三重唱《上春山》描绘的蕉岭春野画卷、蕉岭同学双人舞表演《临湖·踏春》舞出的山水诗意让蕉岭观众于艺术镜像中重新发现故乡之美,深化了乡土认同与情感归属,使音乐会成为一场联结青春热血与大地深情的集体仪式。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客家文化、长寿之乡底蕴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演绎。情景剧《我家孩子叛逆期》聚焦家庭教育痛点,用戏剧智慧化解代际隔阂;三重唱《飞云之下》与二声部对唱《虹之间》传递追梦信念,诠释青年扎根乡土的决心。
音乐会在压轴曲目《不忘初心》的铿锵誓言中完美谢幕,队员们用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的歌声,唱响了对使命的坚守、对承诺的赤诚。
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演员的生动表演直抵人心,演员和观众频频互动,现场百余名观众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此次音乐会不仅是美育成果的展示,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联结城乡情感的纽带,引发了学生和当地村民的情感共鸣。队员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通过声乐、器乐、舞蹈、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浸润乡村的艺术力量。
红色基因铸魂骨,剑英故里砺初心
突击队成员还走进叶帅的故乡梅县,参观了全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叶剑英故居纪念园”,展馆内5个陈列室以200余件实物史料铺陈元帅革命生涯。队员们凝视着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人物在起义中使用的行军地图,耳畔仿佛回荡着“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铿锵誓言。
7月7日突击队走进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在数理宇宙展厅内,队员们凝视着“卡拉比—丘流形”模型,感受着丘成桐科学报国的精神内核。
五天行程浓缩成沉甸甸的蕉岭答卷,从围屋天井飘落的柚子花,到纪念馆前重燃的信仰之火;从华侨中学的“音乐政策角”到米香中心的阵阵歌声。党群中心前的坚定身影,土院里琴声荡开的涟漪……这些画面汇聚成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注脚。当资助政策遇上客家民谣,当红色精神融入现代编曲,“星”声共振突击队用五天证明:美育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填平城乡沟壑、温润万人心田的星河。
南方+记者 陈萍
通讯员 李乐 陈域
供图 唐海洋 杨洁 王伟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