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与佗城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艺术与生活”讲座在龙川县佗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科技特派员黄兰,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邀请村民走进艺术世界,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主持讲座。
讲座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切入,黄兰通过展示一系列根植于乡村文化的生动文创案例,清晰地传递了一个理念: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她指出,“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乡村文化复兴绝非简单的“文化下乡”,其核心在于梳理、挖掘本土优秀乡村文化,在坚守传统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融入现代元素,为乡村文化找到面向未来的新生长点,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型——这正是其团队长期深耕的研究方向与实践追求。
黄兰以佛山紫南村的成功实践为例,分享了《青山绿水系列》《紫南宗祠系列》等文创产品如何将乡村的独特魅力融入产品设计,让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文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艺术与生活”专题讲座现场。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派驻佗城的科技特派员,黄兰深入调研了有着“百粤首邑”之称的佗城。佗城镇底蕴深厚,坐拥南越王文化、科举文化、姓氏文化、市井生活文化等宝贵资源。但古镇与现代商业及居民生活存在脱节,文旅发展仍面临挑战。
针对这些情况,黄兰分享了她的思考与实践方向: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景区局限,让佗城文化真正融入社会土壤、商业形态与日常生活。黄兰与团队正在探索将南越王历史、秦汉文化元素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设计语言;让科举文化走出景区,将“状元”“榜眼”“探花”等元素点缀在百岁街的墙面廊柱;推动“百家姓”文化从祠堂走向生活,融入家族企业品牌、生活用品及教育场景。同时,珍视并活化尚存的手工作坊与市井文化,在发展中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让这些“活态记忆”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生机。
讲座现场互动。
讲座现场,黄兰展示了团队为佗城初步设计的文化创新成果,并与村民热情互动,现场赠送了融合佗城文化元素的手机壳、钥匙扣等文创产品。
“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家乡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勾起了更深的思念之情。”参与讲座的村民纷纷表示,讲座内容直击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点,特别是关于如何让古老文化真正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生的见解,令人深受启发。
佗城文化元素等文创产品展示。
佗城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是广东省深入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高校优质创新资源下沉服务乡村一线的生动实践。以黄兰为代表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以专业智慧与深厚情怀,为佗城指明了一条文化活化的新路:让历史符号走出展柜,融入街巷日常。这不仅为佗城破解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答案,更以“活态记忆”的实践,为“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县域振兴,探索出一条以艺术唤醒文化、以文化赋能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南方+记者 黄敏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