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刑罚执行的“把关人”,严防“纸面服刑”“提钱出狱”,杜绝“该减不减”“该放不放”;他们是财产刑执行的“监督人”,确保每一笔罚金、赔款及时交付;他们是社区矫正对象跨区域外出活动监管的“督促者”,确保“出得去”“回得来”“管得住”……
刑罚执行被称为刑事诉讼“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多维度推动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深入可持续发展,用“硬核”的经验举措筑牢司法防线,以“温情”的人文关怀传递法治温度。
2023年以来审查“减假暂”案件80148件
在广州市检察院派驻广东省女子监狱检察室,检察官定期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进行仔细核查,确保每一份材料都经得起推敲。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是罪犯最关注、涉及服刑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省检察院联合省法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力度,既监督“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又防止“该减不减”“该放不放”。
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审查“减假暂”案件80148件,提出不同意减刑假释意见5226件,不同意暂予监外执行意见58件,提出改变减刑幅度意见13559件,书面提出纠正不当意见2162件,审查数和提出监督意见数均居全国前列。
在一起财产刑执行监督案件中,广州市检察院多方协调,对服刑人员进行释法说理和思想教育,促成服刑人员委托家属代其向案发单位偿还执行款,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司法权威与公信力。
财产刑是刑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财产刑执行对于体现法律尊严、发挥刑罚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沟通,定期获取刑事涉财产性判项信息,拓宽财产刑执行监督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其中,全省检察机关深入开展“雷霆2023”专项活动,扎实开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检察专项活动,监督推动执行案件246件,涉案金额2941.68万元。
让社矫对象“进得来、出得去、管得住”
在肇庆四会市某玉器商城,一名社矫对象正带领团队进行直播带货。经过变更社矫执行地来到四会以来,其递交了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的申请,及时向司法机关请假和报到,大大方便了自己的经营活动。
“感谢检察、司法机关给我的帮助,我从误入歧途到迷茫再到踏实工作,在此过程中让我深刻反思过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做公益,回馈社会。”这名社矫对象说。
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在册涉玉器行业社区矫治对象以中青年为主,是家庭经济支柱。2024年7月1日,四会市检察院联合公安、法院、司法局出台《四会市关于涉玉器行业社区矫正相关工作指引(试行)》,确保涉玉器社区矫正人员“进得来、出得去、管得住”,为玉器产业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又如,某市某航运公司船机长陈某某因犯罪被法院宣告缓刑,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陈某某每月有20多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域、码头进行船上作业。
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接市社矫机构情况反映后,结合社矫对象特殊情况,邀请陈某某所在公司主要负责人加入矫正小组,随船人员担任出海作业保证人,采用科技手段实时核查船只航行位置等,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管。
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申请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监督工作,监督司法机关优化请假、销假、监管措施。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监督,重点核查纠正脱管漏管问题,促进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跨省协作方面,省检察院先后与广西、四川等地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共建监督协作方式,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构建监管监督一体化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在推动市域协作方面,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5市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对象跨区域活动监管协作和检察监督。
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粤检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