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AI“回答位”变成“广告区”?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自DeepSeek春节走红以来,越来越多品牌方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AI主动推荐我们的名字”,GEO(生成式引擎优化)需求火热:通过生产AI“喜欢”的内容,投放到AI“喜欢”的平台,引导品牌或商品出现在AI搜索的推荐结果中。媒体日前调研发现,GEO市场迅速崛起,但现阶段“还在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时代”。

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广告就跟到哪里,可以预料。当越来越多人遇到问题时,不再打开以百度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引擎,或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搜索应用,而选择在DeepSeek等AI搜索工具上找答案,也就不难想见小小AI聊天对话框对商家的大大吸引力。

三方搜索势力中,前两方都是给出一堆链接,让用户自己筛选、判断,AI搜索则会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有无信源、信源数量不尽相同。有时用户想要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却也有希望通过参考更多信源启发思路的时候,关键要看用户自身判断能力和使用场景。

但也不可否认,AI搜索渗透率快速提升,正深刻影响消费决策流程。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在信息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更倾向问询AI,尤以IT科技及专业健康领域为首,凸显出AI在辅助复杂决策方面的优势。

在信息不对称领域,AI搜索“回答位”要是不经意间成了商家“广告区”,消费者将很难识别。若再出现消费纠纷,情况会更为复杂。目前,国内暂无AI产品在问答环节接入广告,但商家又想找到通往AI“回答位”的路径,故而转向“水面下竞争”。GEO影响AI回答的核心是定制内容和内容投放,这类商业信息操纵比传统竞价广告更隐蔽,更可能形成对用户不利的算法黑箱。

AI搜索发展初期,暂不接入广告以增加用户吸引力,几乎是一种共识。而后,盈利问题难以回避。好的影响是“水面下竞争”减少,显性化的商业行为方便识别与监测,挑战同样在于AI会让“广告”的定义更为复杂,对监管和治理提出挑战。

AI的“黑箱”性质,让人无法清楚内容采纳逻辑,GEO其实就是海投,然后碰运气。比较规范的GEO服务商,会接入大模型搜索提供方的API,进行内容质量评分,只投放评分达标的内容。也不乏“黑帽”操作,即依赖AI批量生产内容,生编硬造的低质内容也照发不误,不仅对商家几乎没有价值,还会污染AI内容生态。平台对“黑帽”GEO的反制,也要加紧步伐。

此前,股市“黑嘴”用虚假信息大搞“AI杀猪盘”,其实也是通过海投影响AI问答。AI搜索神不知鬼不觉成为有心之人“嘴替”引人担忧,反映出用户对提升AI搜索结果准确性、客观性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上虚假、低质内容无法杜绝,对AI搜索结果就不可尽信,更何况还有无法根除的AI幻觉问题。试想把所有问题都交给AI解决,本来就是奢望。

编辑 胡冰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