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近日,一揽子稳就业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七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省级层面,广东印发《2025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提出十大行动、29条具体举措,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广东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异地务工人员第一大省,新增就业量长期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在全国就业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来抓,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引领,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打好稳就业“组合拳”,为全国就业大局稳定作出广东贡献。
稳住存量,才能更好稳住就业大局。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最多的就业岗位,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及时研判风险点,统筹考虑企业纾困难点与发展堵点,推动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同时,要加大稳岗惠企力度,加快落实稳岗返还、社保降费、就业补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持续深化政银合作,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升贷款便利程度。
扩展增量,才能持续增加就业容量。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新工程、新项目的实施,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都会带来就业的增量,都是稳就业的重要抓手。从宏观环境看,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就业潜力,增强新兴技术创造就业效应。从就业方向来看,要紧盯绿色消费、夜间经济、直播电商、赛事文旅等消费热点,围绕养老、医疗、托育、家政等服务需求,培育就业新增长点,扩大民生领域就业岗位供给。从学校角度看,高校书记、校长要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挖掘更多优质精准的就业信息。
提高质量,才能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实现就业优先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一方面,要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新模式,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聚焦就业市场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高校开设一批“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组织就业质量不高、社会需求减少相关学科专业点学生参与学习,优化知识和技能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业稳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社会稳。全省上下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合力,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千方百计拓展新的就业岗位,扎实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