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企拆“围墙”:车间搬进校园,课堂在科技园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在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车间,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胡鸿辉遇到了难题:实验室运行完美的机器人程序,在真实车间里总差几毫米抓不准零件。企业导师没有立即修改代码,而是蹲下垫了块铁片:“现场要解决实际问题,得让机器学着将就环境。”

这个细节折射出产教融合的关键命题:如何让课本知识落到实处?如何让人才培养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广东,高职院校探索出两条清晰路径。

把企业“搬进”校园

“按照客户意见修改了几十遍,但当看到自己设计的logo印到产品包装时,一切都觉得值得了。”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威之廉科创基地,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林骏铭的实习经历道出校中厂的核心价值:让学习与市场真实对接。

威之廉清远校区基地负责人陈仁俊介绍,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沉浸式按行业技术要求与标准去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这里运行的校中厂模式,正成为传统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将真实的生产线搬进课堂,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出现。

如何改革校企合作模式,贴合产业现状与人才需求?如今,合作关系更紧密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正逐步形成。广东高职院校以共同体形式,联通工业软件产业端和教育端。

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龙头企业、高水平普通高校联手,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全省已成立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面对工业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牵头58所单位成立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走进深信院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一条对标企业标准搭建的智能制造产线正在运行,学生在这里学习实践。

学校与华为、汇川、大族、海目星、中望、赛意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及省级实训基地,实现在双师共建共享、课程共建共享、项目技术共研、基地共建共享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产教两端紧密结合,保障了学生就业质量。多年来,该校就业率稳居98%以上,18.2%的2024届毕业生入职腾讯、比亚迪等行业头部及规模以上企业。

协同攻关技术瓶颈,联合培养缩短人才适配周期,行业共同体的合力破局,让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

课堂在科技园

走进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很容易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学院不设在校园里,而是直接建在科技产业园内,被众多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包围。

从学院教室望出去,是整个科技产业园。在这里,不走出园区就能实现产品的全流程生产。

学生陈丽婷的课堂作业是设计儿童玩具,团队蹲守小学门口调研,对“用户需求分析”这一抽象概念有了真切体会。在企业里,她和同学感受到快节奏与高产出,“帮助我们明确专业学习重点和目标,明白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技能。”

除了提前培养目标人才,上海禹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车辆集成研发总工程师龙文刚介绍,学校专家指导和学生思路有时也能带来意外之喜。

企业与深职大的联合研发的“避锁岛”项目,专家团队从项目设计岛产品落地期间提供了学术方面的支持,学生对产品外观也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设计。

这种“校区入园区”模式带来直接效益:“避锁岛”项目已经成功申报1个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和1个电路设计发明专利。

当企业的技术手册变成学生的课本,当产线的技术难题成为毕业考题,高职教育与产业便长成了“连理枝”。

今年3月,胡鸿辉参与顺职大及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匠星计划”。实验室的理想状态和工厂的真实情况完全是两回事,胡鸿辉从师傅那学到一招:跟着问题见招拆招。而带着问题回头看课本,胡鸿辉发现比死记硬背公式更深刻,“更清楚哪些知识是真能用得上的。”

能够“泡在现场”,让胡鸿辉对未来就业有了信心。“企业招调试岗,看重的是能不能到现场就上手。你能说清面对震动干扰怎么处理、零件有瑕疵时怎么调程序,比只说‘我学过机器人控制’有说服力多了!


开栏的话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近年来,广东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方+客户端拟推出“广东职教工笔画”,深入广东产教融合一线,展现广东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革命跃迁。

南方+记者 马瑞婕

编辑 钟烜新 张茵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