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入夏图鉴

上新了 广州
+订阅

“慢慢浸佢,慢慢叹佢……”

被高温+暴雨“又蒸又煮”的广州人

在这个盛夏里变成行走的“白切鸡”

然而,再酷烈的暑气也难不倒“识叹”的广州人——

在威力不减的三伏天里

老广们早已解锁了一套融于日常的消暑智慧。

一起来看看吧⬇

凉茶的苦,是广州人对抗“热气”的信仰充值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斑痧等药用凉茶药性较强,脾胃虚寒者、孕妇、儿童需谨慎饮用。

口干选罗汉果/菊花茶,轻微上火选金银花茶,湿热重才考虑斑痧/廿四味。

连续饮用不宜超过3天,避免伤胃。饮用后避免立刻吃生冷食物。

糖水的甜,是高温里最直白的救赎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糖水美味但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或控糖人士请注意分量。

冰镇糖水虽爽,肠胃敏感者需适量,避免刺激。

鸿运扇+冰镇西瓜,这是专属夏日的简单快乐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风扇使用上,避免长时间直吹头部或关节,易引发头痛或不适。肠胃弱者少吃冰镇西瓜哦!

高温预警?商场就是市民的“避暑胜地”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室内外温差过大易致“空调病”(感冒、鼻塞、关节痛)。建议空调温度设在26℃左右,备件薄外套,并定时开窗通风。

阿妈靓汤,总带着祛湿降火的苦心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苦瓜、芥菜等确有助清热、增进食欲。但体质虚寒、脾胃弱者不宜多吃。夏日饮食宜清淡,多喝冬瓜薏米汤、节瓜汤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广州打工人的夏日尊严,是拖鞋给的

南方+ 程钰琳,叶颖诗 制图

小贴士:

通勤防暑, 遮阳伞、帽子、防晒霜必备! 可携带小风扇、清凉喷雾或湿巾。及时补水,备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以防中暑。

另外,2025年将打破2015年以来持续十年的“加长版”模式,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整个三伏天仅30天,成为近十年“最短三伏”。

虽然时间缩短了,但高温高湿的“上蒸下煮”威力不减。科学避暑、安全度夏,实用“干货”一次性大放送!

科学饮水方面,应该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15—20分钟饮用100—150毫升温水,每日饮水量比常温时增加1升。最好选择温开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椰子水、绿豆汤、柠檬水),避免单纯饮用纯净水导致电解质紊乱,也要远离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利尿刺客”。

在饮食调理方面,三伏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瓜、苦瓜、黄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以适当“吃苦”(苦瓜、莲子心)与“吃酸”(酸梅汤、山楂、醋)。常提到的“三豆汤”(赤小豆、绿豆和黑豆)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在起居运动方面,要保证充足睡眠,中午适当午休15—30分钟。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散步、游泳、瑜伽等温和运动。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以上,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每天需要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关于安全知识,需要警惕这些高温疾病:

热射病(重症中暑),症状包括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无汗等,死亡率高达50%。

心脑血管疾病,高温导致脱水、血液黏稠度升高,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急性胃肠炎,三伏天细菌繁殖加速,隔夜菜、凉拌菜、冷饮易致急性胃肠炎。

特别要注意这些急救知识:

中暑急救:立即转移至阴凉处,松解衣物并用冷水擦拭皮肤或冰块降温,及时拨打120。

热射病急救:黄金时间只有10分钟,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冷水喷洒、湿毛巾降温,并拨打120。

昏迷者不可灌水,以防窒息。心脑血管症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眼前发黑等症状,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格外警惕。

针对脆弱人群有特别防护建议:

老年人:常备防暑药品,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独自外出。

婴幼儿: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勤洗澡防痱子,密切关注体温及精神状况。

户外工作者:单位必须提供充足防暑饮品及休息场所,落实轮换制度,配备急救药品。

慢性病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密切留意身体变化,不适立即就医。

撰文:程钰琳 叶颖诗

图片:均由AI生成

AI工具:即梦

AI审核:尤丹娜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