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欢迎年轻人用人工智能,要与时俱进
7月10日,第三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颁奖大会暨“人工智能+”方言学前沿论坛举行,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亲临现场,为获奖者颁奖。
今天恰逢詹伯慧95岁生日。他本想坚持走上台,却因体力不支坐上轮椅。“我现在眼睛看不见,走路也不方便,但我的心经常在激动之中。”舞台上,他声如洪钟,勉励年轻人要继往开来,这样学科发展就会大有希望。
“留住方言,就是留住根。”詹伯慧生于上世纪战乱年代,在汉语方言学领域躬行不辍,如今仍心系家国。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坚持每天“听”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建设进展,与时共进。
做学问要继往开来
2020年,詹伯慧拿出毕生积蓄50万元,捐资设立了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旨在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语言学研究,今年已行至第三届。
此次奖项共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提名奖3名。
一等奖获得者为暨南大学教授甘于恩,获奖论著是其在2023年9月出版发表的《广东粤方言地图集》。
这是历史上首部粤方言地图集,在粤方言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甘于恩团队自2005年起启动粤方言调查,共设了122个调查点。“作为主持人,每逢节假日即下乡调查,在艰辛中感受收获的快乐。”他在作品后记中写道。
作品当中囊括了151幅粤方言字音、词语、语法方言特征分布图,并从地理、人文角度解释了这些特征的分布特点,既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事实,也有益于其他广泛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
“这个作品不容易。”在詹伯慧看来,首先要传承,才能有创新。该作品背后承载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刻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学术精神,“继往开来这4个字,在今天又一次得到有力的印证。”
95岁詹伯慧坐轮椅颁奖:继往开来,我们的学问就有很大希望
现场,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表示,暨大中文学科历史上名人辈出,学术薪火相传,铸就了暨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深厚的人文理念和学术传统。詹伯慧语言学奖的评审对语言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为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鼓励年轻人与时俱进
活动现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发布了方言语音声调数智平台,并展示了“方言语音合成系统”“方言语音声调图谱数字平台”等“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
“我不知道人工智能,但我不能因为自己不会而抵制,我欢迎年轻人去用。”詹伯慧鼓励年轻人与时俱进、天天进步,不断有新的发明和创造。
2013年,82岁的詹伯慧曾被暨南大学返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
彼时,白发苍苍的他每天骑车穿行于校园,前往文科楼办公。大树下,这位踩着古旧自行车、为科研而奔走的老教授身影,一度成为师生们口中的美谈。
如今已95岁高龄的他仍耕耘不息。“学生们有什么问题来问我,我能够回答的,我就回答。”他依然保持对外界的关注,每天坚持“听”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心系国家发展建设。
“先生‘春泥护花’的育人情怀,‘老骥伏枥’的学术坚守,完美诠释了暨南大先生的崇高品格。”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表示。
此外他透露,去年11月,广州市社科联与广州大学共建了粤语语料库建设与大模型评测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与暨大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接下来,双方将开启粤语基础研究、粤语语料库共建、岭南文化数字化、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等合作,计划构建大模型粤语交互评测体系,孵化10个粤语智能应用产品等,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拍摄:南方+记者 石磊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