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太平村党总支部引领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日前在太平金龟村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举行。该活动联合广州市花都区派驻福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福堂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太平村党总支部、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南越锦院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党建+非遗+教育”三维驱动模式,突破智能自动化全丝织壮锦技术难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校地共建聚合力
技术攻关破难题
活动现场,由太平村党总支部牵头搭建的“高校+合作社+企业”红色矩阵引人注目。
太平创新“党建+非遗+教育”模式推动壮锦发展。钟晶 摄
未来,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广州市花都区派驻福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福堂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太平村党总支部积极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党员技术攻坚小组,提供智能自动化技术支持;壮瑶风采合作社则依托壮锦非遗传承团队,负责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设计与运营管理。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为壮锦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维驱动强根基
非遗传承焕新生
太平村创新打造的“党建+非遗+教育”三维驱动模式成效显著。在组织建设方面,建立了“支部建在产业链”的工作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人才培养方面,组建了由非遗传承人、高校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复合型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创了“传统工艺+智能制造”的新型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非遗技艺,更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非遗传承人、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社长冀麒宇表示,项目开展以来,已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预计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青春力量显担当
乡村振兴谱新篇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吸引了12名青年党员技术骨干积极参与。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90后”党员教师将带领“锦创织梦”乡村振兴实践团沉浸式开展社会实践,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能用所学知识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是我们青年党员的责任与荣耀。”学生李紫嫣说。
福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益民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在全镇推广这一创新模式,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钟晶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