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指导,广东财经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发起的第五届“GREAT湾区青年影视训练营”于7月2日至5日在澳门举行。本次活动以“人文湾区·澳门印像”为主题,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广东财经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岭南大学四所高校的约30名师生,通过实地调研与联合影像创作,深入挖掘澳门文化底蕴,展现湾区青年创新活力。
青年视角:影像深挖澳门文化肌理
据介绍,参与本次训练营的青年学子来自电影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科技、商业创新与创业等不同专业、本硕多个层次。他们混编成四支团队,聚焦澳门表演艺术、饮食文化、手工技艺及当代设计四大方向展开调研和创作。师生们穿梭于大三巴牌坊、永乐大剧院、市政厅等澳门地标,也行走在凉茶店、小街巷、公共艺术教室等多元生活空间,以青年视角捕捉澳门中西交融的独特魅力。
调研澳门传统艺术表演团队生存现状
其中,“857组”跟随“95后”粤剧演员阿Wing,记录其跨界创新粤剧舞剧的探索;“畅通无组”探访非遗凉茶品牌“余保和”,展现母女两代人对传统配方的坚守与现代化改良;“千彩难逢组”走进广彩大师李溢坡工作室,揭秘釉上彩工艺的葡式基因与传承困境;“澳!来队了!”组则跟随本地插画师Kay的创作足迹,以画笔对话城市光影。四部短片从不同维度呈现澳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拍摄广彩大师李溢坡开展公益教学
训练营成员记录澳门青年文创插画行业
训练营成员记录澳门凉茶的传承与创新
产学联动:艺术架起湾区协作桥梁
本次训练营由澳门影视传播协进会、香港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作为支持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宇晖表示,GREAT湾区青年影视训练营已走过湾区多个城市,来自粤港澳高校的同学们在联合创作中对标剧组实战,各司其职,各展其能,充分展现了产学联动和文化融合。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传播学课程主任柳旭东表示,训练营为青年提供了深度观察澳门的契机,鼓励学子挖掘“小而美”的人物故事,感受本土风土人情。
香港浸会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副院长蒋崴指出,电影工业正面临技术转型,青年需掌握虚拟制作等新手段,而湾区训练营正是实践平台。岭南大学谢妮娜老师强调“文化投资是和平投资”,呼吁创作回应时代需求,以艺术弥合差异。
影视为桥:创作促湾区青年共融
结营仪式上,学员们以多元视角诠释创作收获。广东财经大学陈潔玟、岭南大学谭雯等学子表示,四天跨地域、跨专业合作不仅锤炼了创作能力,更以影像为媒介,发现澳门在旅游标签之外,作为文化创新沃土的深层价值。
结营仪式现场小组汇报分享
此次创作中聚焦的粤剧演员、非遗传承人、本土艺术家等创作对象,不少人正穿梭于粤港澳,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架起区域互动桥梁。这种独特视角下的影像叙事,既是对此次训练营“合作、对话、未来”主题的生动诠释,也以青年创作者的敏锐洞察,勾勒出大湾区文化交融的鲜活图景,更是为未来湾区影视产业的协同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据悉,“GREAT湾区青年影视训练营”已连续开展五季,自启动以来走过佛山、云浮、新疆阿克苏、惠州等地。此次走进澳门,来自粤港澳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策划、联合创作、各展其才,用年轻语态展现当代青年对社会和时代的认知与思考。未来,这样的交流还将继续,更多三地学子将携手用影像绘出更美祖国同心圆。
作为训练营的主办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充分发挥省级产业学院示范作用,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抓手,持续打造“GREAT系列”品牌活动,并将其融入学院影视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南方+记者 徐子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