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经观|深港夜未央,演唱会经济能否撬动百亿级消费新增长?

南方+

当前,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当前很多人的出行新潮流。这一点,在大湾区尤为明显。

随着大湾区内交通基础设施、“一签多行”通关模式、跨境支付手段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持续升级,加上文化演出市场的繁荣,大湾区居民跨境观演观赛的热度攀升。

以深圳和香港为例,2025年仅上半年,两座城市的演唱会活动不仅数量惊人,更形成了跨城消费、文旅联动的“深港双城演艺热”。

随着跨境游、文旅游、购物游持续火热,深港“双向奔赴”催生24小时口岸通关热。据深圳边检总站统计,截至7月5日,皇岗边检站今年共查验出入境人员超38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逾235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10%、15%。

高频次、高流量、高协同的演唱会生态,成为驱动深港“双向奔赴”的新特点。而由此催生的口岸通关热潮,不仅直接提升了跨境消费的便捷性与规模,更有效撬动了双城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乃至文旅联动等领域的即时消费需求,为大湾区注入了强劲的消费活力。

深港化身大型演唱会现场

上周末,国际歌坛巨星Charlie Puth查理·普斯(中国粉丝称呼其为“断眉”)在深圳激情开麦,一曲《See you Again》引发全场万人大合唱。

这样的周末场景,正在深港两地高频上演。2025年上半年,深港双城以密集的顶流演出、汹涌的跨境人潮,共同打造出亚洲最炽热的演唱会经济现场。

据统计,深圳2025年1-6月已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超过30场,同比增长20%,吸引观众40.62万人次,其中单月跨城购票比例突破65%,凸显其作为大湾区“流量引擎”的辐射力。有不少香港乐迷通过24小时通关的皇岗口岸夜间往返深港,推动该口岸4月夜间客流同比激增36.8%。

香港则更为强劲,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举办超285场万人规模大型演唱会,观众总数超390万人次,其中旅客占比36%(约140万人次),直接带来34亿港元消费额,经济增加值达19亿港元。

尤其启德体育园自2025年3月开幕后,迅速承办15场国际级演出(如谢霆锋“Evolution进化”演唱会),累计吸引59万人次入场,超半数观众来自内地及海外。而6月更迎来滨崎步等密集演出,覆盖亚洲国际博览馆、红磡体育馆等场地。

深港化身大型演唱会现场,这场由“跨境追星潮”最直观的溢出效应之一,便是深港口岸通关量的显著跃升。皇岗口岸夜间客流激增36.8%的数据,正是双城文娱活力转化为口岸经济动能的最佳注脚。

便捷的通关条件,不仅满足了乐迷即时往返的需求,更带动了餐饮、交通、住宿等关联消费,让口岸区域成为深度参与并受益于这场演唱会经济盛宴的重要节点,有力推动着大湾区人员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门票化身全域消费通行证

演唱会经济是典型的服务性消费。一场重量级演出本身就可创造高达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还可拉动酒店、餐饮、周边产品、演出配套产业甚至城市旅游业的收入。

比如,香港旅客在深圳观演后,带动口岸商圈夜间消费增长超20%。反向流动中,内地观众赴港观看滨崎步演出,同步拉动海港城、K11等商场销售额。

得益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深度融合,口岸“夜经济”逐渐成为粤港两地经济发展新增长极。24小时开放的皇岗口岸,在各种夜演、夜游、夜市、夜娱等文旅新业态火热带动下,口岸夜间客流较2024年增长18%,其中内地居民、港澳居民分别同比增长25%、14%,均高于日间增幅。

根据3800万半年客流量推算,全年预计可达7600万人次。假设每位旅客在口岸经济圈平均消费200元(包含交通、餐饮、购物等),那么全年消费规模可达152亿元。如果只计算夜间消费(占18%增长部分),也有27亿元的新增市场规模。

为此,深圳也努力将超级人气转化为超级消费。以龙岗区为例,该区以“票根经济”为杠杆,撬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次消费的深度裂变。

在这里,一张票根正成为连接多元消费场景的“万能消费卡”:演唱会门票可享受酒店折扣、景区优惠;体育赛事门票可在商圈领取免费周边、享受餐饮福利等。它将“来看一场演出”的单一消费行为,延伸成“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体验。

日前,广东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87条政策举措,其中针对演艺市场的17条措施尤为亮眼。政策提出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国际演艺之都”,鼓励建设大型专业场馆,并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剧院联盟”促进三地演艺资源互通。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将不断优化完善演艺发展格局,持续激发演艺市场活力,提升演艺产业发展能级,优化演艺繁荣发展环境。

而把人气转化为财气,深圳正努力打开百亿级消费增量新空间。

南方+记者 崔璨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