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城区凤城街道以“错时夜访”为纽带,将干部下沉转化为服务实效,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得以及时解决。本期推出“善治凤城·治理创新”栏目的第十八期:“凤城夜访”点亮群众家门口的“微幸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清城区凤城街道,当千家万户结束一天的忙碌,一群特殊的“夜归人”正提着笔记本、揣着民情簿,穿梭在居民楼与商铺之间——他们正是“凤城夜访”工作队的成员。凤城街道推出“凤城夜访”工作机制,今年自5月以来,这支夜访队伍已累计叩开283扇门,收集311件“急难愁盼”,办结率达96%,群众满意度达92%。队员们用夜色中的脚步,丈量出群众家门口的“微幸福”。
“凤城夜访”工作队入户走访群众。 黄玉熹 摄
错时服务
把民意收集“嵌入”生活节奏
“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回家又怕打扰。”这是此前干部下基层时最常听到的“遗憾”。为破解“时间错位”难题,凤城街道由“班子成员+业务骨干+社区干部”组成的夜访小队,在每周二准时出动,利用居民下班后的黄金两小时,开展“错时入户”“延时服务”。
“欧叔,您之前说屋顶漏水、瓦片老往下掉的事儿,我们明天就联系师傅过来检查检修!顺便也帮您看看家里的电线电路,家电用太久怕有安全隐患。”在武安社区,夜访干部在欧叔家中边记录边回应。这样的场景,正是夜访队伍“必访清单”的生动实践:通过提前摸排,将困难群体、老党员、企业代表等纳入重点走访对象,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最先被看见”。
凤城街道及时解决通过夜访收集到的问题,图为工作人员帮助居民维修屋顶。 通讯员供图
现场解题
把问题解决“搬到”群众门前
夜访,核心在“访”,关键在“解”。干部们主动下沉,深入企业、商户、居民家中,与群众唠家常、听心声、收集建议,变被动等待问题“找上门”,为主动出击“找问题”。同时,聚焦社区层面难以解决的实际难题,夜访干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现场“会诊”,找准破题关键,确保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夜访开展以来,为一批困难群体修缮房屋、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成功解决和富开发区A1小区电梯用电、沙田石拱桥修补等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做到“反映有回音、求助有着落”。
夜访的触角还延伸至公共安全领域。干部们穿梭在夜市、广场等夜间人员密集场所,排查公共基础设施隐患,联动部门处置问题。从整治夜间噪音扰民,到规范大学桥占道经营,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得到有效疏解,守护了夜晚的安宁与秩序。
闭环护航
将服务实效“锁进”制度笼子
针对现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凤城夜访”建立闭环处置链条。通过清晰的《问题清单》实施“建档销号”管理,严格遵循“收集—研判—办理—反馈”流程,明确责任部门与办结时限,要求“即知即办”,确保按期销号。
问题办结后并非终点,街道建立多维度反馈机制,第一时间向居民、企业告知结果并征询满意度评价。对群众提到的新建议实行“二次跟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为确保夜访实效落地生根,督查考评机制同步发力。街道党政综合办联合纪工委不定期开展督查督办,每月通报整改进展。对进度滞后的部门及时约谈提醒。同时,将夜访工作成效纳入部门、社区年度绩效考核,对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一套组合拳下来,有力推动“凤城夜访”从一项“阶段性活动”,深化为一项解决群众家门口事的“常态化机制”。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黄汛 汤淑君 邓家慧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