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一位海外华人的跨国“抗癌路”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近日,一封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越洋感谢信,抵达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信里装的,不仅是旅居海外40年的华人Tan女士(化名)及其家人的诚挚谢意,更藏着一段跨越1.3万里的生命救治故事。这位被确诊直肠癌的海外游子,在深入对比中外两种治疗方案后,毅然选择回国求医,最终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治疗效果,也跟医护们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丁培荣主任(左一)手术团队在为Tan女士施行手术。

丁培荣主任(左一)手术团队在为Tan女士施行手术。

万里归途:

为生命重新抉择

2025年3月,Tan女士平静的生活被一张诊断书打破——她被确诊为直肠癌三期。在悉尼最好的私立医院里,医生按照国际标准给出了治疗方案,且当地医疗保险可覆盖大部分费用。但Tan女士和丈夫刘先生却有些纠结,刘先生担心妻子是否对放化疗吃得消:“当时医生说要先做八次化疗,再配合放疗,最后看情况手术。”

就在夫妻俩举棋不定的时候,国内亲友的一通电话给他们带来了另一种可能:“他们说中肿的丁培荣教授团队很厉害,尤其擅长根据病人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经过咨询,丁培荣团队给出建议——先采用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根据疗效再决定是否需要放疗,以期避免放疗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提升生活质量。“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刘先生说。

尽管跨越重洋求医意味着要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放弃当地保险的便利,但在“保命”与“保生活质量”的双重考量下,Tan女士和家人最终做出决定:回国。“现在看来,这是在生命攸关之时,我们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刘先生在信中感慨道。

多学科护航:

让治疗更精准更温暖

回国后,Tan女士顺利完成了2个疗程的治疗。令人欣喜的是,复查结果显示肿瘤有了显著退缩。经过多学科会诊,医院建议病人进入手术治疗阶段。

术前,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检查发现Tan女士有心脏早搏的情况。为此,麻醉科带领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评估,量身定制了精细的术中麻醉监测方案。

手术当天,丁培荣带领团队为Tan女士实施了腹腔镜下直肠切除术。原本医生做了两种准备,最坏的情况是需要做造瘘手术,即在腹部开口排便。但团队凭借精湛的手术技艺,最终不仅完美完成了肠道吻合,更避免了造瘘手术的实施,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意味着妻子术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刘先生得知消息后难掩激动之情。

患者术后恢复同样让人欣慰。“整个治疗过程中,我太太的疼痛指数始终控制在2级以下(满分10级),治疗效果远超我们的预期。”刘先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术后护理同样印象深刻。患者的病理报告则带来了更好的消息——肿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Tan女士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Tan女士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优质医疗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感谢信中,夫妻俩对所有为他们提供了服务的医护人员都表达了感谢与赞赏。如今,Tan女士已经顺利出院,但他们与医护人员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文字: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陈鋆 郑敏珊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