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的青柚园里,36岁的彭子玲踩着露水查看果树长势,袖口沾着泥土,运动鞋上还带着草屑。这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女书记,8年前放弃珠三角的优渥待遇回到家乡,从一名“新农人”成长为“兴农”带头人,如今更将“广东省劳动模范”的勋章,深深镌刻在这片她挚爱的土地上。
一腔情怀归故里,勇当“新农人”破局者
“2017年回来时,就是放不下对家乡的那份牵挂。”彭子玲对记者说,当年看着新塘村的好山好水只长着速生桉,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心里不是滋味。那时的速生桉被村民称为“懒人树”,种下去不用管,却除了微薄收入外毫无益处,“咱这土地这么肥沃,种出的水果味道好,为啥不能让它变成‘致富果’?”
刚回村那阵子,她挎着帆布包挨家串户,笔记本上记满村民的愁绪。有天傍晚去独居老人王阿婆家,老人指着院里烂掉的黄皮果叹气:“果子熟了没人收,烂在地里心疼啊。”那天晚上,彭子玲在日记本上写下:“要让新塘的果子走出大山,让老人不再叹气。”
2018年成为村干部后,她带着班子成员跑遍周边村子取经。在邻村看到挂满枝头的柚子时,她蹲在果园里跟果农学了一下午,连晚饭都忘了吃。回来后在晒谷场开“板凳会”,她拍着胸脯说:“咱种水果肯定行,我先带头试!”
她砍了自家几亩桉树林,种上红宝石青柚苗。头两年果树没挂果,背后不乏“城里姑娘瞎折腾”的议论。最难的时候,她在果园里碰到那位王阿婆,老人塞给她两个热红薯:“姑娘,别灰心,土地不会亏待人。”这句话让她红了眼眶,也更坚定了决心。她白天在果园学修剪、测土壤,晚上翻农业技术书,笔记本上画满果树生长周期图。第三年柚子挂果,甜度远超预期,村民们的心门才慢慢被打开。
啃下硬骨头,让“懒人树”变“摇钱树”
土地流转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坎。彭子玲带着合同跑遍6个自然村,跟老人算明账:“桉树林亩产最多几百块,柚子盛产期能到一万多,还能在果园打工挣钱。”有农户怕担风险,她拍板“合作社先垫苗钱、肥料钱,挂果后再扣”。
65岁的老彭一开始说啥也不答应,觉得“地是命根子,不能给外人折腾”。彭子玲连续一周去他家帮忙挑水、喂猪,边干活边说:“叔,我给您算笔账,您这三亩地种桉树,一年最多收两千,种柚子盛产期能收三万,还能在园里打工挣工钱,您看划算不?”她还拉着老彭去邻村看人家的柚子园,指着满树果实说:“您看那片地,前年还种桉树,现在亩产八千多,阿婆天天在园里摘果挣钱呢。”终于,老彭在合同上按了红手印,现在他常跟人说:“多亏了子玲,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挣大钱。”
一个月跑下来,首批200亩土地流转成功。如今,新塘村水果种植面积已超4000亩,青柚、番石榴、香水柠檬成了“常驻嘉宾”,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里,林地亩产收益超万元。
“光种得好不够,得卖上好价钱。”有一年番石榴丰收,却因销路不畅堆在村口烂掉,彭子玲看着心疼得掉眼泪。那天晚上,她在果园里坐了很久,下定决心要搞产业链。她跑部门、找企业,磨破了嘴皮才拉来投资建起“水果楼”:一楼保鲜库存30吨鲜果,二楼直播间里村民对着镜头卖货,三楼检测室能当场出农残报告。
村民老彭第一次进直播间,紧张得话都说不出来,手心全是汗。彭子玲站在旁边给她打气:“叔,您就像跟亲戚介绍自家果子一样,想说啥说啥。”她还提前帮老彭写好稿子,陪他练了三天。现在,老彭的番石榴通过直播卖到珠三角,单价提高三成,成了村里的“网红”。2022年建成的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引来13家企业入驻,6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小吴算过:“在加工车间上班,每月比外出打工多挣500块,还能照顾老人,比啥都强。”
初心扎根泥土,以劳模精神续写新篇
如今的新塘村,坑洼村道变成水泥路,荒地改成小公园,傍晚常有老人跳广场舞。村集体收入从1万不足涨到6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6万,成了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后,彭子玲更忙了。她带着干部规划农文旅路线,要把果园、民宿、古村落串成线:“游客来不仅能摘果,还能住农家院、学做柚子蜜饯。”有次为了引进一家民宿企业,她连续三天去广州拜访,企业负责人被她的诚意打动,说:“就冲你这份干劲,我们肯定去。”
她常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夕阳下,彭子玲的影子落在田埂上,她摸着柚子树主干上去年刻的生长标记,那是她亲手刻下的,记录着果树的成长。眼里闪着光的她对记者说道:“劳模是荣誉更是责任。下一步要打造自己的水果品牌,让村集体收入再翻番,让大家的日子更甜。”
就像这深深扎根泥土的果树,彭子玲的初心早已融入新塘村的每一寸土地,在乡村振兴的图景里,生长出无限希望。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