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刷多了会变蠢?警惕这种“现代病”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手机随时拿得起,但总是放不下;因为无聊去刷短视频,结果越刷越无聊;一言不合就收藏,从此一直在收藏……信息过载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被确诊为“脑腐”(brain rot)——自去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年度词汇以来,持续引发讨论。

“脑腐”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病变,但其伤害一点也不小。从概念的源起来说,170年前,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就用一种忧心忡忡的口吻说道,“当英国致力于治愈马铃薯病时,难道没人试图治愈更广泛且更致命的‘脑腐’吗?”在他看来,这种对简单内容的偏好,是社会精神和智力普遍下降的征兆。如今,“脑腐”在现代语境下被高频使用,并激发广泛共鸣,不得不说是一种间接的警醒。更不必说,从认知科学来看,与之相关的注意力涣散、精神疲劳已有实证支持,对低龄人群的影响恐怕更为显著。

事实上,在这个概念流行起来之前,相关话题或现象已经很普遍:一不小心就提笔忘字,像是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新闻细节还没梳理清楚,就急于翻网友评论、快速站队;一边感叹深度思考的稀缺,一边又沉溺于“电子榨菜”……能印证“脑腐”的日常经验,实在太多。正因如此,当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时,我的脑袋不由自主地“咯噔”了一下。

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腐”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因而它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更具隐蔽性。当然,无论是放大技术恐慌,还是宣扬技术决定论,抑或是停留于娱乐化解读,在笔者看来都不可取。同理,简单地归咎于电子媒介也有失偏颇。那些被视为“有营养”的行为,同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比如读电子书、听音频节目,甚至是进行一场高质量的聊天,等等。

电子媒介给人“专注力之敌”的印象,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手机集成了太多的功能,无异于一个随身携带的“干扰源”。也许你原来只是想查证某个消息,却突然被某个页面吸引,一刷起来,就忘了原本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为了对抗信息的过载,算法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却也走向了它的反面:造成超出生活所需的同质化,过度迎合人的即时满足,甚至是助长低俗趣味,将人的本能利用到极致。说到底,一味从链接跳转到链接,无法跃入真实的人海。

正如人的大脑有其惰性,但也有其弹性。“脑腐”固然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别忘了,“低水平的重复”多了,也会让人厌倦,这些年来,从Citywalk到“公园20分钟效应”,那些“没有天花板”的快乐也备受舆论推崇。真正的“切割”不是因噎废食,不是纯靠意志力对抗本能,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设置好行为边界。纵然“万事开头难”,总会“习惯成自然”。

学会平衡,才是硬道理。扪心自问:躺着刷一天的手机,和忙碌之后适当放松,哪个更让人快乐呢?哪一种快乐让你更有控制感?

编辑 张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