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仅是深圳光明的生态命脉,更是驱动其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重要要素。在光明,一项名为“智慧红网格+联链共管”的创新机制,正重塑城市水脉治理格局。
光明区水务局以党建为引领,成立“智慧红网格+联链共管”链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担任总链长和链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联络员,构建起了“党建+重点片区”“党建+重点项目”“党建+网格防汛”“党建+助企纾困”四大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光明特色的现代水务治理新路径,为光明科学城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务支撑。
“以前片区涉水问题要找多个部门,现在直接找水务‘链长’,响应快、解决快。”白花片区一位企业负责人对新变化深有感触。而这,正是“党建+重点片区”服务的生动缩影。
光明区水务局结合科学城发展规划和涉水事务重点,将全域划分为白花、大运会、科学家谷、明湖智谷、茅洲河中央水岸等五大重点片区。
每个片区由一名水务局党员领导干部担任“链长”,局科室负责人任联络员下沉一线,成为片区的“水管家”。
“链长”们整合片区内涉水资源与力量,联链共管开展水安全评估、防汛督导、水资源管理、供排水建设全流程监管等工作,形成“一链管一片”的责任闭环。
这套高效运转的机制迅速显现成效,仅去年以来,就解决了重点片区内涝积水、防汛挡水板安装、排水倒灌等一系列涉水问题40余个,并且高效完成了光明324个在建项目、市政项目全覆盖供排水检查及问题督导,为片区开发建设、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创造了更安心的“水环境”。
重大水务项目是做好城市水安全、水资源等工作的基础,也是助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光明区水务局将“红色引擎”植入项目攻坚一线,为“科学赋能新质发展”十大攻坚项目及重点水务工程保驾护航。
其中,项目“链长”统筹负责重大水务项目协调推进,对接项目建设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通过“项目进度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质量、安全、进度、廉洁实行全方位、可视化管控。
为了加强与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部门沟通联动,光明区水务局主动联合住建、工务署、交通、城管等部门,梳理形成年度联链共管任务清单,从源头强化涉水监管与服务。
在“党建+重点项目”的强力驱动下,项目攻坚捷报频传,不仅确保了公明片区水质及水务设施安全保障工程等2024年重大水务项目全面完工,超额完成了年度民生实事任务;也推动了广东省供水规模最大的工业再生水供水工程、全市最大的再生水利用项目光明燃机电厂通水运行,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
与此同时,光明区水务局在水务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质量管控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自身经验,其中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一期)获得2024全国BIM技术大赛优秀奖及智建“SMART BIM”大赛设计组三等奖、“光明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工程”被评为深圳市水务工程文明工地。
去年入汛以来,光明遭遇频繁强降雨,雨量远超同期。然而,光明却能有效应对,实现了“大雨少积、暴雨不涝、超标洪水不致灾”,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度汛。
这背后,离不开光明区水务局构建了“党建+网格防汛”服务体系。区水务局将全区37个社区精细划分为防汛责任“小分格”,由局中层党员干部担任“小分格长”,成为防汛救灾一线的“前哨指挥官”。
科技赋能是筑牢防线的关键一环。光明区水务局联合省、市专业气象服务联盟,构建了“时空风险全景图”,系统对辖区165个气象网格进行逐小时的风险评估,并融合易涝点、河道水位、水库库容等关键参数进行5分钟级高频监控与智能预测。
一旦发现风险隐患便启动响应,气象预警、水文超警信息、抢险指令瞬间直达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人的手机终端,形成“发现—预警—联动—处置”全流程快速响应机制。这套智慧防汛体系在实践中效果显著。薯田埔社区宏发嘉域小区因地势低洼曾屡受积水困扰,收到平台的应急响应后,“防汛小分格”现场勘查,迅速协调增设卡板式挡水板,有效防止了雨水倒灌车库等问题。
该项工作效能也获得了权威认可,光明区智慧防汛平台、排水管网GIS应用案例双双荣获省级大赛城市治理优秀奖(全市水务行业唯二),成为守护光明河湖安澜的“数字盾牌”。
去年以来,光明众多企业收到了一张特别的“助企服务卡”,清晰标注着所属片区水务链长的联系方式。
企业如遇排水管理、供水保障、防灾减灾等涉水“疑难杂症”,即可通过此卡对接“智慧红网格”寻求协调处置。“链长”迅速响应,组织党员干部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解决问题。
为更精准服务企业,光明区水务局还同步建立了长效机制:局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推动解决企业诉求;搭建涉水信息共享平台,全口径收集企业在供水水质水压、排水许可、管网维护等难题;建立重点企业诉求台账,实行专人跟进督办,确保涉水问题高效解决。
从“企业四处找”到“链长主动跑”,这标志着光明区水务局从“监管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生动展现了光明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随着“智慧红网格+联链共管”的深入实践,光明水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服务效能提升的同时,也滋养着城市生态。如今的光明,河湖生机盎然,鱼翔浅底,鹭鸟翩跹,人水和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水动力”。
1.全区优良河长占比96.9%,河流水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2.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建成区60.97%,光明区海绵建设案例获广东省市政科学技术一等奖
3.累计贯通碧道100公里,茅洲河入选省级水利风景区,途径光明湖碧道的光明区休闲骑行道示范段建成开放(全市首个)
4.再生水用户数和用水总量逐年攀升,非常规水源替代常规水源占比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5.光明区供排水“联链共管”改革做法获市水务局通报表扬并建议在全市推广
撰文:苏国锐 曾加会 陈海淇
照片由光明区水务局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