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省先进个人称号,电白离退休干部马业英书写别样“夕阳红”

南方+

从荔枝品种改良到乡村道路修建,从安全饮水工程到革命老区教育帮扶……6月30日下午,在电白区庆祝建党104周年座谈会现场,掌声数次响起。年近七旬的马业英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发言,这位原电白县水果局局长,用朴实的语言分享着退休后扎根基层的实践。

6月6日,广州传来一则喜讯,马业英荣获“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退休后深耕电白革命老区数千个日夜的见证。

2025年7月8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2版。

扎根基层干实事 乡村振兴显担当

“退休不是终点,是为人民服务的新起点。”2010年从岗位退休后,马业英主动担任电白区老促会副会长,一头扎进革命老区建设。

马业英(右一)与电白老干局干部交流工作心得。

马业英(右一)与电白老干局干部交流工作心得。

林头镇新圩村曾是“三清三拆”难点村,村民对拆除旧屋、清理杂竹抵触情绪强烈。马业英挨家挨户走访,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风貌”为切入点,带着村民代表参观示范村,用实景打消疑虑。如今的新圩村,不仅成为电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更探索出“示范引领+群众参与”改造模式,该经验在全区推广。

马业英深入革命老区了解工作情况。

修路、装灯、通水——解老区民生“三难”是马业英的“硬任务”。他走遍电白老区村落,发现部分山村道路未硬底化、狭窄或缺乏养护。为争取建设资金,他多次与电白区交通运输局协调,累计修通那霍镇三渡村旧屋地等村道,扩建林头镇塘村等多条乡村道路,理顺那霍镇覃坑等路段养护问题。至2021年,电白老区农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

道路通了,夜间出行安全成新难题。马业英争取到电白区财政局1600多万元资金,4年间为老区安装路灯1.6万余盏。“以前摸黑走夜路,现在路灯亮堂堂。”林头镇新圩村村民陈大叔感慨道。

饮水安全同样牵动他的心,他会同市老促会深入老区村勘察,推动30多个安全饮水项目落地,让老区群众全部喝上自来水。

科技兴农促发展 产业升级助增收

曾担任过水果部门的负责人,马业英对当地果业知根知底。

他退休后调研发现,传统荔枝品种黑叶、白蜡单价低,果农收益微薄。茂名市老促会立即启动“科技兴果”计划,以茂名市加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示范基地,引进13个科研新品种,通过嫁接将白蜡、黑叶等传统品种换种为冰荔、仙进奉、妃子笑等市场价值高的品种。

赤岭科技兴果示范基地引进荔枝新品种。

6月16日,茂名市老促会在林头镇赤岭科技兴果示范基地(茂名市加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举行荔枝品种改良现场会,马业英带着果农观摩改良后的挂果情况。“以前亩产收益几千元,现在冰荔能卖到100元/斤,亩产翻了十倍。”林头镇果农林伯的笑脸印证着成效。

如今,电白已创办荔枝嫁接示范点26个,推广嫁接换种面积16万亩,占全区荔枝种植总面积40%以上,形成“新品种+标准化”产业模式。电白荔枝优质果率从30%提升至60%,部分品种成为电商“爆款”,带动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

除荔枝外,马业英还推动“正季早”龙眼、三红蜜柚等水果技术推广,组织20余场培训,发放种植手册超3000份。

情系民生解民忧 余热生辉暖人心

“马老就像及时雨,总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句群众口中的评价,源自他在教育、扶贫、调解等领域的持续付出。

在家乡新圩村中田小学,马业英发起表彰活动,每年发动家乡企业家捐资奖励优秀师生,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面向电白全区,他十多年来坚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累计筹集60多万元用于奖励全区200多名优秀高考学子和烈士后裔优秀学生。他还牵头成立“银发宣讲团”,深入老区学校宣讲红色故事8场,助力麻岗镇白马小学成为“红色教育示范校”。

马业英发起表彰活动,奖励优秀学子。

精准扶贫期间,新圩村引进百香果和枸杞种植项目,却因村民土地流转疑虑停滞。马业英挨家做工作,甚至跟到田间地头讲解政策,最终促成40亩百香果和100亩枸杞种植园落地,60户参股贫困户每年增收约2000元。面对群众纠纷,他更是“磨破嘴皮子”,退休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数十宗。

十多年来,自掏腰包慰问孤寡老人……他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桑榆未晚践初心 银发担当写赤诚

作为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马业英将学习融入日常: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坚持了四十多年,退休后仍每日读书看报、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党建理论知识。在他带动下,支部活动参与率从50%提升至90%。

马业英每日坚持读书学习。

马业英常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生活中,他践行艰苦朴素作风,一套白衬衫穿十几年,手洗衣物省水省电,被称为“节俭标兵”。

退休十六载,马业英用脚步丈量电白老区每一寸土地:推动30多个安全饮水项目落地,让老区群众喝上放心水;筹集7万元解决林头镇尊师助教会议经费难题,发动爱心乡亲捐资超60万元资助200多名优秀学生……当基层矛盾纠纷积压,他化身“调解员”,深入现场协调,累计化解数十宗纠纷,被群众称为“贴心人”。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这位银发党员以“为霞尚满天”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答卷。

文/图:苏斯铭 通讯员 林妍 蔡连珍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