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投促局聚焦体制机制革新、产业链精准布局、平台能级跃升三大主攻方向,创新实施 “三个新”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
2024年以来,全市新引进项目291个,总投资额达1027.37亿元;新增开工项目160个、新增投产项目113个,为打造粤东经济增长极注入澎湃动力,更让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以机制革新为引擎
构建高效协同招商新格局
招商引资的突破,首先源于体制机制的深度革新。汕尾市投促局紧扣“西承东联”战略需求,以系统性、集成式改革破解招商堵点,为全域招商装上“强引擎”。
这套“组合拳”的核心,是构建“1+6”机制体系。汕尾市投促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纲领性文件,同步配套项目闭环管理、产业链招商、重大项目推进等六大机制,形成覆盖招商全流程的政策支撑。与之相呼应的,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挂帅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以顶格规格强化统筹,推动招商工作从零散孤立向系统集成跃升。
为让机制效能直达基层,汕尾市投促局制定2025年度《招商落地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市级统筹、县区攻坚、镇街落实”的三级分工。目前已有4个县(市、区)配套文件陆续印发,招商触角延伸至镇街一级,全域招商“一盘棋”格局加速成形。
在此基础上,“三端并进”的精细管理模式让招商全周期更可控。在线索端实施“统一口径”管理,确保招商线索捕捉、研判、派送、跟进一体化推进;在推进端构建“太阳—月亮—星星”分级体系,实现项目动态管理;在调度端创新“周研判、月攻坚”双轨模式,每周线上调度分析、每月线下集中攻坚,系统破解项目堵点难点,让每一条线索都不“掉链”,每一个项目都不“跟丢”。
以链式招商为抓手
锻造“5+N”产业集群新优势
机制革新释放的活力,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汕尾市投促局立足“西承东联”的产业担当,以制造业当家为核心,深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5+N”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
链式思维让招商更具靶向性。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海工装备制造、传统优势、文旅康养、现代农业(海洋牧场)等“5+N”产业,汕尾市投促局紧盯比亚迪、信利、中广核、明阳等本地链主企业,深挖上下游配套目标企业。2024年以来,已成功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12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26个、大美丽产业项目27个、海洋牧场产业项目14个、文旅康养项目57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在链式招商的推动下,汕尾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24年以来引进的291个项目中,二产项目达141个,占比48.46%,其中汕尾电厂二期5、6号机组扩建项目、上海和达汽车配件项目、索英鑫能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等制造业项目的落地,让二产“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龙头项目的突破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红海湾绿色制造产业园项目、深汕合作拓展区比亚迪项目的成功引进,不仅填补了动力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的空白,更以“龙头”带“链条”的效应,加速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为汕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平台赋能为纽带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汕尾市投促局依托“西承东联”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让招商引资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6月12日,40家企业组成的考察团走进汕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听取“i汕尾·爱生活”与“善美村居”等便民服务介绍时,对这座城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数字化成果赞不绝口。
“汕尾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企业代表的评价,正是汕尾招商引资吸引力的生动注脚。这样的“请进来”活动,只是汕尾市投促局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已有比亚迪、中船科技、红牌集团等近1700家重点企业来汕考察洽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
与此同时,“走出去”的步伐同样坚定有力。汕尾市投促局精心打造城市品牌,去年以来先后举办新能源汽车与文旅康养(广州专场)、“春蕾行·奔赴计划”(澳港专场)等专题推介活动40余场次,组团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广交会等省级活动30余场。特别是第四届发展大会上,38个重点投资项目和8个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582.8亿元,让“汕尾机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南方+记者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