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与学业规划被彻底打乱了。”成功申请到纽约大学研究生的阿乐参加面签后,意外被告知进入额外审查流程。签证审查耗费了他半年的时间,直到研究生第一学期结束后,他才得以入境美国。
随着当下国际环境变化,欧美国家留学政策频繁变动,从签证审批到入境流程都充满了变数。欧美国家对中国学生所学的专业,如STEM 学科等,也有设限。全球留学格局变革,正在深刻影响当下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抉择。
又到一年高考季、毕业季,许多学生仍将留学作为“自我增值”的路径之一。不少人将留学视为拓宽国际视野、获取独特教育资源的契机。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理性选择、质量优先、灵活应变,正成为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选择方向。如今,留学目的地愈趋多元化,东亚国家正“迎头赶上”,日、韩、新加坡等地都很受欢迎。而与此同时,选择到粤港澳大湾区“家门口留学”,也正在成为新趋势。
01
大湾区高校抛出“绣球”
全球留学格局正经历变革。欧美国家相关政策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中国学生留学选择的关键变量,也波及到了留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
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完成本科学习的阿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等待签证审查期间,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发邮件,阿乐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
“签证官说没有确切等待时间,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类似情况短则三四个月,长则半年。” 阿乐回忆,签证官除了获取了他的个人信息以外,并没有提供其他关于签证的任何帮助。由于自己申请的专业涉及化学动力学等领域,阿乐推测,这是触发审查的主要原因。
因无法入境,他被迫申请第一学期线上授课,学习体验也令他不满意。“学费一分没少,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段经历让他对海外留学和就业的前景产生动摇,选择回到香港工作。他觉得在国外即使再努力,也可能面临隐形壁垒和不确定性。
“他们的政策标准模糊不清,这对留学生影响非常大。”密西根大学博士生陈生也因专业涉及STEM领域被纳入额外审查,50天后才获签。STEM学科主要包括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已向因在海外受挫而有意向在大湾区就读的留学生发出接收邀请。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截至6月底,香港八间资助大学共收到约850宗“与海外高等教育政策突变相关”的转校查询,并已经向36人发出录取通知书。香港大学发出16份录取通知书,香港科技大学发出15份,香港中文大学发出3份,岭南大学发出2份。
岭南大学校园景观。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于日前宣布,向目前在以色列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籍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欢迎在以色列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的中国籍广以及以理校友到校开展科学研究。
02
留学目的地愈趋多元化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国际学生总数已达686万人,同比增长6.5%,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达到105.2万人,占比15.3%。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生源国,但留学选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
如今,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地“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
“十年前学生优先考虑英美,现在亚洲、欧洲新兴留学国家受关注度显著提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丹分析。
陈生也观察到,身边赴美留学生数量自2019年起逐年下降,“尤其对于本科生而言,面临的沉没成本更高,政策拖延与不稳定让很多人转向欧洲、中国香港等地”。他个人也调整了规划,原本打算毕业后留美工作,现在认为这并不现实,更倾向其他地区。
阿乐身边的同学群体也呈现类似趋势,近九成的同学都选择回国,还有人收到美国院校录取后选择放弃,转而申请其他地区的高校。他认为,安全与未来稳定性已成为留学首要考量,“某些留学目的地政策的随意性对个人规划冲击太大”。
从数据上看,传统留学热门地的占比确实受到冲击。一份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香港因地理和性价比等优势,近几年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再次跻身意向留学地区前三。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近两年热度也有所提升。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也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国香港在意向留学地区中排名持续上升。2020—2024学年,赴香港的内地学生翻倍至16144人,其中修课型研究生增长157.2%。
除了修课型研究生外,该报告数据显示,内地学生也喜欢到香港读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同期,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在各层次国际学生中占比显著提升,如2020—2021学年到2023—2024学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本科生占本科国际学生的比例从50.0%增长63.4%,修课型研究生比例从80.5%增至92.4%,研究型研究生从84.3%增长到89.6%。
刘丹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拥有许多在QS排名上靠前的高校,而且无论从文化还是地理位置上都与内地接近。有这样的选项,留学生们不一定必须远渡重洋去英美国家就读。
海外知名教育网站educations.com公布的2025年全球十大留学国家排名,美国和英国仍然在榜单上名列前茅,而瑞士位列第3,德国排在第4,法国则位于第9名。不少欧美国家排名比去年有下降,如德国从去年的第1名下降了3位。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首次进入榜单前10,位列第8,日本则排名第10。
该排名统计了来自超过195个国家的27400名有意向留学的学生,排名结果基于大学排名、实现职业目标、文化与生活习惯、个人发展等指标。
这一排名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全球留学目的地选择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尽管欧美高校仍然在留学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但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正在迎头赶上。
03
“家门口留学”逐渐成为现实
当前,留学形态正从 “必须出境” 向多元化模式转变。
刘丹认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往往是家庭决策为主,经济承受能力、安全因素、文化适应力都是关键。近年来英美留学成本持续攀升,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促使中等收入家庭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办学项目就是典型,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享受国际化教育。
“现在除了传统留学,大湾区的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短期交流、远程国际课程等形态日益丰富,学生选择更加多元。”刘丹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如今在大湾区,“家门口留学”已形成丰富生态——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澳高校已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合作办学;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统计学及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开展硕士项目,采用半年在广外学习,一年在昆士兰大学学习的培养模式,较传统两年制硕士节省了时间成本;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采取“2+2”培养模式……
在刘丹看来,当下大湾区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已成学生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潜力股”,是非常好的求学选择。
而通过该培养模式,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会更加突出。在学习期间,学生不必与国内环境脱节,能同时积累国内与国际教育经历,更符合本土就业市场需求。
“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能亲身了解国内的就业情况和职场规则,同等条件下,这比纯海外留学归来的学生更具优势。” 刘丹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历认可度有保障。刘丹提醒,家长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必须注意学历认证问题,寻找正规院校就读。如果该院校没有通过教育部认证,可能无法提供国外学历认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阿乐、陈生均为化名。)
南方+记者 黄子欣 陈伊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