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 #众说百千万
天未破晓,广州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的仙进奉生产基地内,荔农们两两一组,忙着采摘荔枝。他们手中的钩子轻轻一钩、手腕巧妙一拨、指尖利落一摘,一串串饱满绯红的果实坠入筐中。
“北京大、上海富,不如我们家里三棵荔枝树。”谈起仙进奉荔枝,基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仙村镇荔枝协会会长陈浩潮难掩自豪。
一颗仙进奉荔枝,撬动增城基岗村亿元产业 | 众说百千万
作为“荔枝皇后”仙进奉的起源地,基岗村见证了这个优质品种从村里的两棵百年母树走向全国七省市区、形成超30万亩种植规模的传奇历程。近年来,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基岗村“两委”通过推动规模化种植、打响仙进奉品牌等方式,带领农户蹚出一条富民兴村的甜蜜道路。如今,基岗村建成超万亩荔枝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亿元。
仙进奉起源于增城仙村镇基岗村,是荔枝中的高端品种。林伊晴 摄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陈浩潮感慨。作为历史悠久的“荔枝村”,过去基岗村每家每户仅有一亩三分地,大规模种植的农场老板更是凤毛麟角,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散户而言难以奏效,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为了形成发展合力,陈浩潮组织成立仙进奉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种荔枝的老农和年轻人凝聚在一起。村干部带头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将经济效益低的品种改造成仙进奉,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培训、包装、销售、推广。近十年来,基岗村仙进奉的田头收购价基本不低于35元/斤,最高卖到120-150元/斤。
一筐筐仙进奉荔枝从果园运到冷库,经过包装后即送上冷链车,运往全国市场。林伊晴 摄
“现在我们仙进奉在全国卖得越来越好,都是这几年一个一个活动跑下来的。”陈浩潮回忆道,他们曾花13天时间,开着货车把挂着鲜果的荔枝树运到北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美食交流大会”,途经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多个城市。“我们一站一站地宣传推介,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仙进奉。”
看到村里的荔枝卖得越来越好,“80后”村民吴柳红决定回家发展。“刚回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从合作社买了树苗后,有不懂的地方就随时在微信群里问。现在订单多到自家荔枝不够卖,还得去朋友家收购。算下来,年收入提高了二三十万。”
基岗村村民吴柳红正忙着将当天采摘的一筐筐荔枝分拣装箱,通过快递送到顾客手上。林伊晴 摄
村民陈汉荣退伍回乡后也种起荔枝,如今规模已有几十亩。“这几年大家抱团发展,品种的名气越来越大,家里的荔枝很快就能卖出去,收益比较理想,比外出打工要舒服很多。”
为了让更多“新手”荔农顺利上手,合作社每年举办培训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渐渐把人心也聚到了一起。“以前村里邻里间矛盾不少,有些人见了面连基本的打招呼都没有。通过合作交流,现在村民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近。”陈浩潮欣慰地说。
基岗村的仙进奉生产基地内,荔农们两两一组,忙着采摘荔枝。林伊晴 摄
荔枝产业的壮大,为基岗村的振兴夯实了根基。自2023年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基岗村的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完成风貌提升的农房、融入仙进奉历史传说的墙绘、荔枝巷等多条主题巷道,无不见证着村庄的“美荔”蝶变。
荔枝文化融入了村庄每一个角落,返乡种植户陈绍坤感触颇深。“现在村里到处都有荔枝元素,还新建了不少公园,散步很舒服。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家户户茶余饭后都在聊荔枝,那种对荔枝的热情很打动我。”
来自茂名信宜市的凤姐收完家里的三华李,就来到基岗村帮工。林伊晴 摄
从仙进奉荔枝这个“甜蜜产业”中受益的不仅是本村村民。来自茂名信宜市的凤姐收完老家的三华李,便来基岗村帮工,今年是她来这里的第四个年头。从六月底开始,整个荔枝季她要忙上二十多天,每天能拿100多元工资。
陈浩潮介绍,基岗村的仙进奉生产基地拥有10个冷库,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每天用工需求两三百人,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基岗村荔枝分捡现场,刚从枝头摘下的新鲜荔枝堆积如山,果香四溢。 林伊晴 摄
一颗仙进奉,带富全村人。如今递出村里这张“靓荔”名片,陈浩潮底气十足:“有车有楼,不如有基岗户口!”
视频/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谢晓莉 林伊晴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