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感谢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守护!”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宣教室,双胞胎母亲从医护人员手中接过孩子时说。
超早产双胞胎父母接姐姐出院(7月1日弟弟达到出院条件已提前出院)。 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
7月5日,一场温馨的欢送会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举办——一对胎龄仅23周+6天的超早产双胞胎,在江门妇幼新生儿科经过133天的精心治疗后顺利出院。这标志着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创下全市双胎超早产儿救治最低体重纪录,也是全省公开报道中成功救治的第二小体重双胎超早产儿。
高危妊娠下的生命挑战
2月22日,一位产妇在高危妊娠的重重困境下已经入院保胎19天,她患有抗心磷脂综合征、生殖道感染,且有着多次不良孕产史、IVF(试管婴儿)术后。当天,产妇妊娠23+6周,出现“晚期难免流产”的病情变化,孕妇和家属要求紧急剖宫产分娩抢救宝宝。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在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为孩子实施急救措施。江门妇幼供图
时间就是生命。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与新生儿科迅速行动,手术3分钟后,两个体重分别仅0.55kg和0.56kg的婴儿,提前16周来到这个世界。
“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守在产房。”新生儿科主任谢润华介绍,“孩子出来的第一时间,我们对他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后,随即通过转运箱转运回NICU。”
“刚接到这两个小生命时,两个婴儿只有巴掌大小,皮肤薄如蝉翼,脏器发育极不成熟。”新生儿科护士长金敏芳回忆起首次见到这对双胞胎的场景,语气里尽是感慨,“我们以前也收治过超早产新生儿,但是这么小的还是头一回。”
在医学上,胎龄小于24周的早产儿属于“超未成熟儿”,其存活率相对较低,面临着诸多生理和发育方面的挑战。这对双胞胎出生时,面临着各脏器发育极不成熟,呼吸衰竭、颅内出血、严重感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喂养不耐受等多重生命威胁,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他们生命路上的“拦路虎”。
要成功救治,仅靠新生儿科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组建由新生儿科、产科等17个学科与职能部门组成的专项救治小组。同时,“一患一策”精准管理,采取“评估—干预—监测—反馈”模式助力临床决策。
医院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组建专项救治小组。江门妇幼供图
核心救治专班小组由4名医生、5名护师组成,均为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及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小组实施24小时专人专职守护,其中医疗小组为两班制,护理小组为三班制。在上班期间,他们不眠不休地在床旁守候,通过早晚医护联合查房、精细化医疗、集束化护理,确保救治工作的高效进行、有序进行,为这对超早产双胞胎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保温箱里的133天
双胞胎来到新生儿科后的第一个月是最难的时候。“可以说自出生起,他们一直命悬一线。”医院急诊科(儿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叶鑫说,“两人的病情轮流反复,危急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专项救治小组需要24小时待命随时处理突发状况。”
专项救治小组24小时待命。江门妇幼供图
就以院感防控来说,超早产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日常护理及侵入性操作多,医院内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也往往是超早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对此,医院迅速采取院感预警机制:每周开展环境卫生学采样检测,强化手卫生与环境消毒,选派指定卫生员清洁专案区域的环境卫生,加强患儿管道管理,根据药敏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对于超早产儿而言,颅内出血和肺部病变是两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方面,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颅内出血的风险越高。颅内出血可能导致脑室扩大,严重时可引发脑瘫等长期神经系统损伤。另一方面,早产是肺部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超早产儿更容易受到损伤,常面临呼吸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严重肺部问题。
治疗期间护理团队细致护理。熊毅 摄
“这类患儿的救治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容错率为零,所以我们的治疗方案必须为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叶鑫表示,“在治疗期间,双胞胎出现了所有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但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治疗期间,江门妇幼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专家会诊、指导,放射科与省内外多家三甲医院连线远程会诊解读影像,结合重症超声数据,为超早产儿颅内出血、肺部病变等提供精准诊断。
在他们康复的路上,双眼视网膜病变和双眼视网膜出血也是严峻的挑战。这些眼部问题不仅威胁着超早产儿的视力,还可能对他们的整体康复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开通绿色通道,将两名患儿转诊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手术治疗,再转回后续治疗,形成“省级医院+区域中心”的技术辐射模式。
双胞胎迎来生命的曙光
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双胞胎中的弟弟已经在7月1日达到出院条件顺利出院。在姐姐正式出院前,谢润华为她进行了出院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检查。他专注地观察着患儿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随后用听诊器仔细聆听孩子的心跳和肺部呼吸音,确认一切正常,没有杂音或异常呼吸音。
出院时双胞胎姐姐体重已有3kg。熊毅 摄
检查完毕后,谢润华欣慰地说:“现在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足月出生的小孩没什么两样,体重已经长到了六斤,各项指标都已稳定,完全符合出院标准。”说完,他轻轻将患儿放回病床上,由护士推往宣教室,交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家长。
在宣教室里,医护人员为双胞胎的父母详细讲解了出院后的护理要点,包括喂养、日常护理、预防接种以及定期复查的时间安排。护士还特别强调了早产儿护理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保暖、避免感染等。
宣教室内医护人员为双胞胎的父母详细讲解了出院后的护理要点。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
“我们真的很感谢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陪伴我们一家度过很艰难的时刻,如今又为我们送上救助金缓解我们的经济困难。”双胞胎的爸爸在现场十分感慨,“我还记得孩子出生的第10天夜晚11点接到医生的电话被告知孩子病情危重,当时我们彻夜未眠,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家长更加感慨的,还有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一百多天的守护,已经让医护人员和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看着姐弟俩从巴掌大的婴儿,逐渐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小家伙,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历历在目。
出院前医护人员与孩子道别。 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
医护人员围在孩子身边,轻声说着再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为双胞胎家庭送上来自江门市慈善会助爱妇幼项目救助金以及健康守护礼包。
超早产双胞胎能够健康出院,重获新生,离不开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与不眠不休的守护,以及家长的充分信任与积极配合。
医院为双胞胎家庭送上来自江门市慈善会助爱妇幼项目救助金以及健康守护礼包。熊毅 摄
此次成功救治超早产双胞胎,充分展现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在救治流程方面“预警—应急预案启动机制”的高效运用,以及在高危妊娠领域“预警—急救—养护—随访”诊疗模式的有效运行,彰显了医院在高危妊娠及超早产儿救治领域的强大综合实力。在江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的坚强领导下,医院始终将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作为重要使命,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救治与精细化护理,医院成功克服了诸多复杂挑战,为五邑地区妇女儿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生动诠释了党和政府“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保障母婴安全,为五邑妇儿健康保驾护航”的服务宗旨,使医院成为五邑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的坚实守护者。
采写: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像/剪辑:熊毅
通讯员:邓雪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