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学子挽起裤脚下田,解码乡村善治“圳”能量

南方+

盛夏的蕉岭,荷香四溢,稻田碧绿。7月初,三圳镇——这座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客家小镇,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访客。他们是来自山西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嘉应学院等高校的青年学子,背起行囊,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理想,共同启动了2025年“全国百村观察”暑期联合调研。

为何是三圳?一个“善治标杆”的吸引力

“乡村振兴,青年有为。我们希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出发前,本次调研的带队专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慧斌的动员讲话,点燃了学子们的信念。

之所以选择三圳,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厚重而鲜活的“善治教科书”。作为持续20年“南农实验”的重要实践基地,三圳镇在乡村治理领域积淀深厚,辖内的芳心村、九岭村等均已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里并非一张白纸,而是一片已经绘就了善治底色的沃土,为探寻更高水平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绝佳的观察样本。

触摸“神经中枢”,感受治理的力度与温

走进三圳镇综治中心,调研团队在镇党委副书记张伟凇的带领下,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到这套乡村善治的“神经中枢”。这里集多元调解、数字治理、网格服务于一体,是镇域治理的桥头堡。墙上的管理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综治中心+全科网格+粤平安平台”的联动体系,将全镇59个基础网格紧密相连。

“这里的治理不仅有严谨的制度,更有润物无声的温情。”一位来自山西大学的学生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份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在调研中,学子们了解到,三圳镇通过织密建强“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的“三类代表”组织网络,真正实现了民意上下贯通。芳心村通过这一机制,全年召开民主监督质询会8次,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15起、响应解决民生诉求101项,实现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而在三圳镇综治中心,2024年全年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0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全镇13个村(社区)均获评“无信访村(社区)”。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民生故事和一份份沉甸甸的群众信任。

深入田野肌理,探寻“共建共治”的内生动

理论的深度最终要由田野的厚度来检验。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学子们沉下心、俯下身,随镇村干部走进九岭、芳心、招福等村,敲开一户户围屋的大门,与村民围坐板凳长谈。

他们看到,三圳的“共建共治”并非一句口号。在招福村,通过“产业村长”机制和“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了全村及周边100余户群众参与特色产业经营,实现了200多人就近就业。在芳心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集约流转43亩闲置土地建成生态葡萄园,带动全村5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增收约6000元。

他们更看到,乡贤的力量在这里被充分激活。三圳镇组建的“基层治理顾问团”,由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乡贤能人和客家叔公组成,积极为家乡牵线搭桥,成功引进两大项目,计划投资2.6亿元。在河堤路绿化项目中,乡贤捐赠的75万元“绿美资金”让1.1公里的沿线景观焕然一新。“田野是最好的课堂,基层是最鲜活的教材。只有沉下去,才能真正发现真问题、总结真经验、提出真对策。”王慧斌说。

不止于观察,更是未来的共创

此次调研活动的启动,也标志着三圳镇与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战略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这不仅仅是一次“被观察”,更是一场“共创造”。

三圳镇为调研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精心组织特色案例讲解,到协调安排镇村干部陪同开展网格巡查、专题座谈等实践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着治理经验。这份开放与坦诚,也让学子们感受到了三圳对于创新求变的渴望。未来,双方的合作将更加深入。据悉,调研组将在三圳镇设立“博士工作站”,吸引更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扎根于此,长期开展乡村治理研究。

这次南北学子的田野之行,是一场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感悟善治的生动实践。三圳乡村治理的鲜活经验和智慧密码,正通过青年学子的笔和心被记录、被思考、被传播。

南方+记者 陈萍

通讯员 石文杰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