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清新区禾云镇沙河片区的振兴之路迎来新气象。在禾云镇党委的带领下,11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打破“各自为战”壁垒,组建“书记联盟”,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推动片区实现从“分散发展”向“协同振兴”的华丽转变。
党建领航,“联盟”筑牢振兴根基
沙河片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贺欢 摄
禾云镇以党建为“主心骨”,创新构建“镇党委统筹谋划、片区联盟协调推进、村级支部落地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通过“轮值议事、项目共商、资源联享”三项机制,“书记联盟”定期“碰头”,累计破解土地流转、产业布局等关键难题30余项,为11个村(社区)的协同发展扫清障碍。
在产业发展中,书记们更是各展所长,将分散的智慧汇聚一堂:南社村党组织书记谭国柱发挥协调优势,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井建村党组织书记温建珊专注技术攻关,推广新型种植技术;沙河社区支部书记罗泳开拓销售渠道,建立稳定市场对接。同时,成立产业临时党支部,携手省农科院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育新型农业带头人30多名,打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队伍。
“书记联盟”积极“内联外引”,与广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建立常态化对接,争取16万元农资补助;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党建联建,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书记联盟”的引领下,沙河片区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06.8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19.56万元,两年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翻一番”,走出了一条“组织共建、产业共兴、成果共享”的振兴之路。
产业抱团,“引擎”激活富民动能
“书记联盟”创新推行乡村运营“东社模式”,通过选派首位“产业第一书记”专职抓产业,联合区职能部门成立项目临时党委,高效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整合和闲置地整治1000余亩,一期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年产优质无公害果蔬200万斤,带动3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出土地盘活、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禾云镇党委统筹下,沙河片区11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联合创办清新区千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土地资源入股”模式整合200余亩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先后试种仙草、红松茸、大肉姜、灵芝等高附加值作物,开拓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天地。
此外,“书记联盟”创新推行“支书带头试种+党员技术指导+农户跟种受益”的联农带农机制。红松茸基地自2024年11月试种以来,至2025年4月丰产期日均产量达1300斤,市场售价30-35元/斤,亩均效益超6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创新采用“菌姜轮作”模式,利用大肉姜和红松茸的季节互补特性,实现“4月种姜、9月收姜,10月种菌、来年4月收菌”的高效轮作,让土地“全年无休”,产能提升40%,实现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双赢。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书记联盟”正积极布局产业链延伸项目,一方面规划建设仙草加工车间,开发仙草饮品、糕点等系列产品;另一方面着手开发红松茸深加工产品,包括干货、酱料等。同时,依托特色产业资源,谋划打造红松茸、仙草种植研学基地,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
以“典”带面,“蝶变”绘就绿美画卷
东社大林村成功获评2024年清远市和美乡村“特色村”。贺欢 摄
瞄准“典型示范、全域提升”目标,“书记联盟”创新实施“四社联动”示范工程,精选东社、南社、西社、北社四个行政村作为广东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一村一策”编制特色发展规划。聚焦农房风貌提升、“三线”整治、污水治理、路域环境、乡村绿化五大痛点精准发力,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合力攻坚,累计拆除危旧泥砖房241栋,改造农房197栋,提升外立面风貌4万平方米,硬化村道巷道1万平方米,新建休闲公园4个,并建立污水设施和公厕常态化管护机制,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跃升,实现从“点上出彩”到“全域和美”的跨越。东社村委会大林村小组蝶变成如今的“房屋换新颜、村庄展新姿、绿意满庭芳”,并成功获评2024年清远市和美乡村“特色村”。
“书记联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扎实推动乡村逐“绿”向“美”蝶变。一是聚热心人士之力。定期召开座谈会,创新多元筹资,开展“我为家乡添片绿”活动,筹集绿化专项资金80余万元。二是汇全民之智。引导党员群众在“三清三拆”后的闲置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组织义务植树50余场,1200余人次参与,种植苗木4531棵,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任务,并在北社村成功创建省级“青年林”示范点。三是美万家之院。积极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激发妇女群众热情,沙河片区累计评选星级庭院24户,带动85%以上农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小家美”成就“大家美”。
民生为本,“暖心”构筑幸福家园
“书记联盟”秉持“以民为本”理念,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夯实乡村发展根基底盘。针对道路狭窄影响了农产品运输效率的呼声,“书记联盟”多次碰头,积极协调,顺利拓宽维修X847线禾云镇东社村至建中村路段约3公里,惠及万名群众。北社将荒芜空地精心打造成休闲小公园,长椅错落,成为老人唠嗑、孩童嬉闹的幸福乐园。在基层治理上也不断发力,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打造标准化“村民议事厅”,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全面提升村级治理规范化水平。
另外,“书记联盟”创新实施“和美乡村”积分制管理,聚焦公厕管护、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民生任务,建立“月评季奖”机制。南社村陈宅村村民自发组建“清洁小分队”,每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参与400余人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书记联盟”创新政企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建成沙河片区首个“长者食堂”。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个人自付”的运营模式,为片区老年人提供优质助餐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群众满意度达100%。
下一步,禾云镇将持续深化“书记联盟”机制,推动“组织共建、产业共兴、成果共享”的乡村振兴模式走深走实,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智慧与实践样本,奋力谱写禾云乡村振兴新篇章!
撰文:贺欢 通讯员 禾云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