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市人民医院“医改”1年!横栏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

南方+

“以前,挂个专家号,要起大早跑市区,现在在家门口找专家看病,多方便啊!”今年6月,站在中山市横栏医院呼吸内科诊室外,前来复诊的李伯笑着说。

李伯的经历并非个例。

过去一年来,通过系统性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中山市人民医院系统性派遣来儿科、呼吸内科、脊柱外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等十余个专科的技术骨干,全覆盖、全方位对口支撑中山市横栏医院的专科发展建设。

自2024年6月起,在广东省全面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下,中山市横栏镇与中山市人民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历经一年创新实践,中山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市横栏医院(下称“横栏院区”)已构建起“技术下沉、人才互通、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如今,横栏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数据显示,一年来,中山市人民医院下沉至横栏院区的名医工作室,已为3369人次提供优质诊疗服务。今年1月至5月,中山市横栏医院已打通“绿色通道”,上转危急重症患者超200人。从患者入院就诊、专家会诊到转至市人民医院,“双向转诊”无缝衔接,为横栏患者架起生命“高速路”。

2024年6月24日,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横栏镇人民政府举行紧密型医联体合作签约仪式。

“选派管理团队和专家骨干,将三甲医院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系统化下沉到横栏,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的关键举措。这既是响应国家‘强基层’政策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回归公益本质、保障群众公平可及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具体行动。”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斌飞表示。

“小病不出镇”

“我妈妈持续半个月重感冒,长期头晕、浑身无力,辗转多家医院,吊水打针,总是反复发病,无法痊愈,让人头痛!”作为横栏人,钟晓红每遇家人身体不适,第一反应是送往市区医院就诊。5月底,母亲持续半个月头晕无力,让她忐忑不安。

一次偶然机会,她从朋友口中得知:中山市横栏镇与中山市人民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梁剑平每周五定期赴横栏院区坐诊。“我妈妈的病症反复发作,好得不彻底,不少医生都说需要长期调理。我也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找到了梁主任。”让钟晓红感到意外的是,走进“家门口”的横栏院区,经梁主任诊断,开了30余元的药物,母亲在三天药物治疗后,却彻底好了。

“没想到,吃三天就见效!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三甲医院专家的挂号费与普通门诊挂号费是一样的!”钟晓红坦言,这让她对家门口的医院有了更大的信心。

自今年4月30日起,“梁剑平名医工作室”在横栏院区正式挂牌成立,让当地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名医到家门口”的便利。而“梁剑平名医工作室”只是众多"名医工作室"之一。如今,中山市人民医院选派赴横栏院区"名医工作室"坐诊的医疗专家,涵盖内、外、妇、儿。群众只需支付普通门诊挂号费,即可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梁剑平主任ICU查房指导。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医联体带来的便利更为明显。糖尿病患者王伯伯说:“以前看个专家号要起早赶车去市里,现在复诊、拿药都在镇里解决,还有市里专家定期来指导,血糖控制得比以前好多了。”医联体通过专科疾病管理,让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化治疗。像王伯伯这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一年来,横栏院区名医工作室已服务患者3369人次,为群众节省了大量往返时间和交通费用。

“大病少奔波”

除了实现小病不出镇,横栏院区更大的改变是——实现“大病少奔波”。

“真没想到在镇里就能做这么复杂的手术!”在横栏定居多年的69岁前列腺癌患者陈伯说,自己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接受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我们老家四川,看病都要跑三甲大医院,现在镇街医院就能做这么大的手术,着实没想到!”更让陈伯感到放心的是,手术全程微创,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

这台由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润强与驻横栏院区院长卢扬柏联合主刀的手术,过去横栏院区的医疗团队未能独立完成。如今,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模式填补了中山西部地区在前列腺癌微创手术领域的技术空白,让这家镇级医院外科水平迈上新台阶。

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教授袁润强与驻横栏院区院长、博士卢扬柏联合主刀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不仅在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上有突破,自2024年9月,卢扬柏担任横栏院区院长以来,他已带领团队成功开展“腹腔镜下右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磁共振—超声实时融合前列腺穿刺术”等多项前列腺领域的新技术。卢扬柏介绍:“这些手术以往患者必须到市级医院才能完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作为中山市人民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横栏医院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一年来,市人民医院专家已在横栏院区开展各类手术126例次,成功实施首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首例腮腺部分切除术、首例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累计开展22项新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空白。

如今,越来越多的横栏百姓愿意留在家门口治疗,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同比增长20.8%,三级手术同比增长18.6%。“住院费用还比我去市里节省了近三成,老伴每天从家送饭也只需十分钟,再不用来回奔波。”陈伯的满意,道出了“医改”带给基层群众的真实获得感。

从“小病不出镇”到“大病少操心”,对于像陈伯这样的外来务工者和随迁老人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更便捷的就医体验,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这座城镇,正在用更好的医疗条件,温暖着每一位在这里生活的人。

打通急危重症“绿色通道”

当前,群众看病难问题的一大症结还表现在医院分级诊疗机制不畅,患者“上转”“下转”都有难题。推动医联体建设,其中一个着力点,就是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规范转诊标准、推广转诊优先预约、开辟转诊绿色通道,突破双向转诊的“肠梗阻”。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胸痛类疾病,致死致残率高,对救治时效性的要求严苛。这一年来,横栏院区与市人民医院通过组建胸痛中心联络群、设立24小时绿色转诊通道,实施标准化诊治流程和质量控制,实现检查资料在线互认,确保急性胸痛患者得到快速科学救治。

典型案例中,患者吴先生饮酒后突发胸痛,医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21分钟内完成检查、会诊及转运。患者从横栏抵达市人民医院时,导管室团队已准备就绪。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仅耗时53分钟,远低于国家标准的120分钟,成功跑赢“黄金抢救时间”。这一高效救治充分彰显了医联体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的机制优势。

“当时胸口疼得直冒冷汗,以为要耽误了,没想到从镇街医院到市里一路畅通,医生们早就等着了。”吴先生康复后感慨,“这条绿色通道真是救命路啊!”

同样受益的还有45岁的萧先生。“那天早上我弟弟突然捂着胸口说疼得厉害,脸色刷白,额头直冒冷汗。我们慌慌张张送到横栏医院,医生一看就说情况危急,必须马上转去市里大医院。”萧先生的姐姐回忆,“救护车刚启动,那边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就已经在等着了。整个转院过程特别顺畅,一点时间都没耽误。现在我弟弟恢复得很好,真的要感谢这个绿色通道,让我们普通老百姓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能得到这么及时的救治。”

“医联体建设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横栏院区急诊科主任李敏深有感触,“以前遇到危重患者,我们要反复沟通协调,家属着急,我们更着急。现在通过绿色通道,患者信息实时共享,上级医院提前做好准备,真正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救治模式。”

他翻开工作记录本继续说道:“最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基层医生处置急危重症时更有底气了。上周有个急性心梗患者,我们的年轻医生第一时间完成初步处置后,通过胸痛中心联络群直接与市医院专家视频会诊,15分钟就确定了治疗方案。这种无缝衔接的救治,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据统计,一年来该医联体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已成功救治412例急危重症患者。从患者入院就诊、专家会诊到转至市人民医院,“双向转诊”无缝衔接,打通医疗急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为患者架起一条顺畅的生命“高速路”。

培育“带不走”的三甲医疗队

每周五清晨,梁剑平早早来到横栏医院坐诊。这位从横栏镇六沙村走出的呼吸科专家,怀着“医者仁心报乡亲”的赤子之心,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诊疗服务。“其实,我在横栏成立工作室不仅是为了看病,更希望真正把优质的医疗资源真正沉下来。”梁剑平说。

“梁主任查房时特别仔细,每个病例都会详细讲解。"横栏院区内一科主任张周平表示,"依托医联体,科室在医疗管理水平和学科人才建设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切实尝到了甜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看病,更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呼吸专科团队。”梁剑平说。未来三年,工作室将通过规范化培训、技术帮扶和双向转诊,让横栏群众真正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

今年5月30日,医联体建设再结硕果——中山市人民医院联合横栏院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1+1+N”房颤防治协作体系。该模式以1家三甲医院为技术核心,1家镇级医院为枢纽,联动N家社区站点,构建起三级防治网络。通过专家坐诊、远程心电诊断、标准化治疗和双向转诊等举措,为房颤患者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每周三下午,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都会到横栏院区坐诊。

“以前看专家要去市区,现在专家定期来镇里,省时又省力。”正在就诊的陈阿姨高兴地说。横栏院区内二科主任张沛峰表示:“有了上级医院的技术支持,我们对房颤患者的诊疗更有信心了。”

医联体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素质。一方面,中山市人民医院选派5名技术骨干驻点支援,涵盖普外科、儿科、麻醉科等关键科室;另一方面,横栏院区累计选派15名骨干赴市人民医院本部进修,重点学习核磁共振、口腔种植、妇科腔镜等前沿技术。在帮扶骨干的指导下,横栏院区超声科成功开展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等新技术。在“传帮带”机制推动下,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一年来在横栏开展疑难病例会诊129例次,带教查房及专题授课468次,显著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同时,医联体内部学术交流活跃,共举办5场大型学术活动,内容涵盖医保DIP政策、医疗设备管理、卒中中心建设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10月建立“医联体交流日”制度以来,横栏院区已组织17批次管理人员和科室负责人赴市人民医院跟岗学习,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本土化”应用,推动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专科帮扶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正在中山市医联体内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横栏院区已从昔日渴求“输血式”帮扶的状态,转而迈向“造血式”发展,实现医疗技术落地生根、人才梯队良性培育的循环。

从“病人追着医生跑"到"未病先防”

"专家不仅给我们检查身体,还手把手教保健知识,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六沙村的黄奶奶在上次义诊中被查出早期糖尿病,经过专家指导用药和饮食调整,现在血糖控制得稳稳的。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在各个村居上演。今年以来,镇医联体组织的"共建医联体,义诊惠民生"活动已经走进了6个村居社区。每次义诊现场都热闹得像赶集,村民们早早地就来排队等候。来自市人民医院的内科、外科、中医科专家们带着便携式医疗设备,耐心地为每一位村民检查身体、解答疑问。除了量血压、测血糖这些基础检查,还能做B超、心电图等专业检查,简直把"小医院"搬到了村民家门口。

"以前看病要起大早赶班车去城里,排队挂号就得大半天。现在好了,专家来村里,看病方便多了。"刚做完检查的李大伯感慨道。更让村民们感动的是,这些专家不仅看病认真,还会用当地方言、举生活例子讲解健康知识,教大家怎么预防疾病。比如用"少吃咸,多动腿,健康活到一百岁"这样的顺口溜,让防病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好记好用。

除了现场义诊,医院还为每个村委设立了健康服务群。现在村民们有就医疑问,都可以在群里咨询。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还能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大医院,既省心又省事。这种贴心的服务让"治未病"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

从过去的"病人追着医生跑"到现在的"医生围着病人转",从单纯的"治病"到更注重"防病",这些变化让健康服务越来越有温度。

“中山市人民医院-横栏院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来",让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提上去"。从"看病难"到"家门口就医",从"大病奔波"到"分级诊疗",这一年横栏镇的居民正在享受医改带来的健康红利。

“作为本地的龙头医院,一枝独秀不是市人民医院追求的目标。”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润强表示,“我们更希望将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扁平化’,壮大‘头部’作用,强化镇街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脚力’。而医联体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筑牢分级诊疗根基。”这一年来,在横栏镇党委的统筹推进和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的强力支撑下,医联体的创新实践正为横栏镇铺就一条“病有良医、医有优术”的健康之路。

撰文:曾艳春

通讯员:万雯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卢子衡 钟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