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临近,辛莲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与焦急。这天早上八点,她穿上一身红衣,早早来到接站点。“我要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他们。”直到看到一双儿女从大巴上走下——“长高了,也不再那么腼腆了。”她眼里露出喜悦。
7月4日10时许,7辆大巴顺利抵达东莞市大朗镇。包括大朗工人辛莲的一双儿女在内,300余名留守儿童与他们在莞务工的父母团聚。
辛莲一家四口团聚。
在东莞,利用假期来和在这里打工的父母团聚的孩子们被称为“小候鸟”。截至2024年末,东莞常住人口已达1057万人,户籍人口326.95万人,流动人口约为户籍人口的2.23倍,每年有大量“小候鸟”来到在东莞务工的父母身边过暑假。
这场“护航‘小候鸟’团圆行动”,由东莞市公安局大朗分局与广安市公安局前锋区分局联合开展。这已是两地公安机关连续第二年跨省接力,为“小候鸟”安全抵莞保驾护航。
从“绿皮火车”到“护航大巴”
“留守一代”迎来孩子的平安团圆
“心情很澎湃”。80后蒋大仁站在人群中,眼圈泛红。他是“留守一代”的一员。2000年,念初中的他曾乘坐绿皮火车从四川来莞探望在这里打工的父母。如今,时光轮回,13岁的儿子也踏上来莞之路,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是孤身一人。
“以前我得回老家接,或者拜托朋友老乡带过来,现在有公安护航,接到面前,安全又省心。”蒋大仁已在东莞大朗毛织厂打拼20年,母亲留守前锋照料孩子。这个暑假,他计划带儿子去江西探望外婆,“希望他感受一下家的意义。”
孩子们在大巴上。四川法治报 张磊 摄
孩子们和警察互动。大朗镇融媒体记者 王佩雯 摄
这次“护航‘小候鸟’团圆行动”,是东莞市公安局大朗分局与四川广安市公安局前锋区分局联合组织的第二次暖心接力。依托“乡情警务”合作机制,两地公安部门于2024年3月签订年度跨区域警务合作计划,将暑期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纳入重点工作事项,并建立“东莞大朗—广安前锋跨区域警务合作(乡情调处)工作站”。今年这一行动则进一步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小候鸟”提供安全保障。
据统计,前锋区户籍人口35万,其中超8万人在东莞务工,仅广兴镇就有1.5万人常年在大朗工作。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留守故乡。
一次“护航行动”
一次跨越千里的暖心接力
为确保每一名“小候鸟”安全抵达父母身边,大朗公安分局提前派员前往广安实地对接,研究转运方案、应急预案。返莞当日,东莞警方调配6辆铁骑、1辆警车早早在路口等候,闭环式落实接送安全保障。
接站现场,摆满了饮料、糖果、荔枝以及铁骑熊玩偶,等候这些远道而来的“小旅客”。
而迎接他们的,还有“落地第一课”。大朗公安分局见习民警叶慧蕾,来自“玉兰女警护苗队”,当天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实用的安全课——防侵害、防溺水、防诈骗、交通安全……她结合动画短片和真实案例,向孩子们普及安全知识。
“我们根据他们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现场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确保讲得有针对性、有共鸣。”叶慧蕾说。
从“候鸟”到“归雁”
让归属感充盈这座城
这场团圆只是开始。7月7日,“小候鸟”们还将走进大朗镇禁毒教育基地、参观大朗消防大队,近距离了解消防设施和应急技能;巡警大队将开展警械装备展示、特警演练,交警和法治宣讲员也将陆续进行防诈骗、交通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讲座,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不仅如此,大朗公安还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家访等活动,为“小候鸟”群体提供更持续、更贴心的关怀。
护航“小候鸟”团圆行动是“百千万·莞一夏”活动的重要一环。作为东莞暑期公益服务的项目,今年“百千万·莞一夏”将在60个典型村落铺开,计划惠及群众超300万人次,涵盖托管服务、社区活动、游学拓展等多个板块,致力于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造一个充实、有爱、安全的假期生活。
团圆的意义在延续。“我小时候是一个人走来的。”蒋大仁望着儿子说,“现在他坐着大巴,有警察护送,车上还有医生、志愿者,他会知道自己是被这座城市惦记着的。”
采写:南方+记者 龚菊
视频:麦晴怡
图片:麦晴怡 标注除外
设计:孙沛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