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担当“百千万”!花都排水公司入选“大湾区优秀责任竞争力案例”

南方+

近日,“2025金蜜蜂大湾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评选结果在穗揭晓。广州水投花都排水公司凭借《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赤坭农污项目建设,擘画绿美广州“新图景”》实践案例,成功入选“2025大湾区优秀责任竞争力案例”。该案例是“百千万工程”在生态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机制—技术—治理”三重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治水样本”,充分彰显了公司在服务乡村振兴、赋能绿美广东的责任与担当。

多方联动破难题,“EPC+O”模式树标杆

针对农村污水治理“重建轻管、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三大痛点,花都排水公司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管理模式、科技赋能及民生共建等举措,高质量完成赤坭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可借鉴经验。

在实践中,花都排水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以“党建+项目”双融双促模式推动工程实施,成立花都农污项目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建立“区镇-企业-村委-村民”四级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攻坚合力。

同时,项目创新采用“EPC+O”模式,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整合。项目团队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后期运维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便于后期维护。这种模式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典范。

此外,项目搭配智慧监测平台,实现精准治污与高效运维,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创新“村民共担”机制,通过就业帮扶、村规民约等调动村民参与维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治理模式。

智慧平台精管控,出水水质100%达标

在项目中,花都排水公司创建搭建数字化“农污运维操作管理端”,运用“物联网(IoT)+AI算法+云端协同”技术架构,将分散式农污设施接入智慧管理平台,对水质参数、设备状态、能耗数据等12类核心指标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构建覆盖设施运行监测、预警、工单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助力赤坭镇农村污水治理从“人工粗放”迈向“智能精细”模式。

依托智慧化运维平台,竹洞村、瑞岭村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效率大幅提升,出水水质100%达标,成为赤坭镇农污治理示范点,为其他村镇提供可复制的技术和管理范本。

生态经济双丰收,乡村振兴动能足

随着农污治理工程的逐步实施,花都区赤坭镇的多个村庄已经初现成效,村内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管网运行正常,设施出水稳定达标,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为打造美丽圩镇、促进镇村城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助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在生态方面,项目新建生活污水管网,将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收集接到新建污水系统,生活污水无序从农户家庭散排现象得到缓解,切实解决赤坭镇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等“脏乱差”问题,实现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的转变。竹洞村和瑞岭村农污治理示范点更成为了村民们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

在经济方面,处理后的再生水可实现资源化利用,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景观补水、环卫清洁、消防用水等领域,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村民用水成本。环境改善带动乡村文旅和土地增值,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在民生方面,花都排水公司构建“共建组织、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工作新格局,积极参与乡村社区公益事业建设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当家作主”运维管理模式,聘请本地人开展农污管网巡检与维护,发挥主人翁精神,以点带面调动农民参与农污治理的积极性,以“实打实”的结对共建推动乡村农污治理“快净好”,实现村民幸福生活与美丽乡村建设“双向奔赴”。2025年,赤坭镇竹洞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未来,广州水投花都排水公司将持续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赤坭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加强运维管理和监测评估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在产业振兴、绿美广东建设、民生服务保障、基层党建引领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乡村振兴底色更新、成色更好,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作出积极贡献。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王燕珊 张梓君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